我们受了那么多教育,其实并没有活出真正的自我,实现自我和活出自我是两个概念。
人,是灵长类动物,是万物之灵。几万年前的人类靠着感觉和性灵生存,没有接受教育没有学习逻辑没有被习性驯服。到后来皇权为了统治需要,设立科举制度,独尊儒术,历朝历代的达官布衣都开始了追求仕途之路。皇帝还亲自写广告劝告人才报考,“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从此,这句鸡汤变成了后代人信奉的金玉良人,悬链刺骨,粉身碎骨也要考取功名。四书五经八股文,皆是腐朽封建的思想裹脚布,越学布裹得越紧。仕途让人从此修炼面具功,好似一场游戏,通过闯关杀敌,抢占山头获得快感。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术的衍生,读博士的人趋之若鹜,博士们都是文质彬彬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这些人毕业后最后都何去何从了?他们都活得幸福吗?他们都实现自我了吗?并不然,自我只是一副精致的用在社会上的人格面具。我发现身边很多的清北复交和高管们都拥有一个精致的人格面具,在外人眼里光鲜亮丽,无比绝伦,因为这是“教育”的功劳。他们一旦进入教育的圈就不能停下来,不敢脱下面具,即使难过即使痛苦,因为他们不知道怎样下马,更没有学过。马斯洛有一个金字塔需求理论,人类最高级的需求是要在社会里实现自我。这里的实现自我是指在世俗中实现自我价值,既要达到物质的丰盛又要对社会做出贡献。于是乎这个理论成为了全世界新的终极成功定论。它在暗示着,要实现自我就要学习读书拿高学位再使劲赚钱,最后再回馈社会。这是多么高大上的循环,能够得到全世界人的崇拜和瞻仰,按照这个理论走的有比尔盖茨、巴菲特等人。在获取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会裸捐给社会,因为他们的自我实现金字塔已经抵达顶峰,财富于他们没有多大的意义。
心理学有三我理论,即本我、超我和自我。本我是真实的我,超我是被教育后的我,自我是现实的我。社会主流和教育体系强调的其实是实现三我中最高程度的“超我”部分,强调接受极致的高等教育,服从社会的道德规范,规避情绪化的本我。只有超我是高级的,运用超我部分,这样人类才能不断进化,社会才会更美好,国家才会更强大。本我是我们天然的样子,天然去雕饰的纯真,它对应的是三脑中的“哺乳脑”,即情绪化、本能和直觉。
以上的中西人生最高峰的自我实现都是靠教育、理性和入世去实现完成的。那么跟着“心”走,听直觉的这一套不算是“成功”。要是追求成功就要有pesona(人格面具),就要精心设计,呈现完美,不能随性而为。论语里不是说“克己复礼为仁”吗?君子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归到礼的方面去,即合于礼。聪明的君子们修炼出了一个精致的人格面具,对外完美高尚,就可以获得天下人的爱戴和崇拜。士大夫们只是实现了成功,这个成功是社会诠释的游戏规则,自我被无限放大并且强调竞争,所以这是自我的成功并实现了它的最高化。而活出自我,这里的“我”指的实际上是本我,没有被驯化、被教育、被雕饰的我,天生下来自然的模样。所以一个人可以说实现了自我,但是不一定活出了自我。可以同时有用两者的少之又少,比如乔布斯、奥普拉。他们从本我出发,既活出了自我的真实一面,又实现了世俗里的最高自我进化。比如在官场里平步青云的人只是实现了最高的自我,真正活出本我的是那些舍弃官场,隐遁山林的诗人和艺术家,他们追求真心真我,不戴人格面具,活在本真的状态,不参加社会创造的rat race(老鼠竞赛)。
每个人的三我比例不同,有些人天生理性脑发达,喜欢接受规范约束,有些人本我意识强,喜欢直觉的内心表达,不喜欢矫揉造作。这两个我各自为政,不需要谁去服务谁,但是你要选择你想活在哪个“我“里,然后你一定要对你的选择忠诚到底。所以说,你以为的实现自我并不是活出自我。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成功后发现自己并不开心,因为成功只是一副世俗的人格面具,而真我是没有被“成功”定义的,它不是认为可以定义的,是天然的存在就好比玉。
我不断在思考和寻找答案,我们应该怎样平衡本我和自我的关系,自我是世俗社会里滋养出的产物,但本我才是开心的源泉。我摸索了这么久,发现只有承认自己活在的世俗里,去完成世俗人的任务同时也要兼顾和本我链接才是解决之道。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在这两者中间来回拉扯,很难有一个完全的平衡,因为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法,只能不断自我调节,所以有时候会很痛苦。我既不想完全入世,被自我控制去竞争资源争抢名利,那些都是社会化的标准。但我又不想隐遁山林,每天只和自然艺术打交道,活在一个安全的泡泡里。我接受了这么多的教育学习了那么多的知识,目的就是希望实现我的自我,去做些有价值获得认可的事情。我想做一个中美之间的桥梁,把在美国的所学带去国内赋能他人。
人生短暂,我们是参与游戏打通全关呢还是恣意洒脱活出自我呢?你愿意活出真我还是愿意打造一副精美的人格面具呢?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一千个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