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七天假,比国庆假期还要安逸,好多地方不开张,好多朋友在家乡,空有一颗逛吃的心,大部分时间却是“家里蹲”,连带小朋友也宅在家里。在宅爸、宅妈的陪伴下,我们的小朋友过年都在干嘛呢?
01电影
晚上亲戚家孩子来我家玩,小朋友们高兴地玩耍,完全把大人晾一边。我和老公就开启了电影模式,下载了一部《芳华》在电视上看。孩子在花房,我们在客厅,互不干扰,偶尔小朋友跑到客厅,盯着电视机看几个镜头就又跑去玩了。电影正演到越战的一个场面,医疗站里到处是流着鲜血的伤兵,这个时候女儿悠悠地走到电视机前,好奇地盯着屏幕。我被女儿吓住了,吼她“一边去”,连忙关闭了电视机。接着就是少不了跟家里人的争执。
姥爷说让她看一会怎么了,人家小孩子天天捧着平板看。我说这个场面不适合小孩。
那你们还在这看什么电影!
于是我又被姥爷怼一顿。
由于这个梗,电影的镜头反而被我强化了。当晚,就梦见鲜血、战争,一个变态的人追着很多人在开枪,我从噩梦中惊醒。
如果孩子跟着大人一起看电影,某些不适宜的镜头,会对小孩子产生什么影响?记得小时候跟父母看过一部武侠片,片尾一个大侠的腿骨暴露,成为我小时候的噩梦,现在想来,都不寒而栗。
云香老师在《孩子的成长,妈妈的修行》里讲过这样一个例子,小女孩想陪爸爸一起出差,原因是她担心爸爸坐地铁会死。原来之前妈妈给她看过一幅地铁事故的照片,图片比较血腥,小孩子印象深刻,得知爸爸要出差,于是产生了恐惧。
电影院里常见抱着3岁甚至以下的孩子进影院的年轻爸妈,就算是动画片,也不一定适合3岁以下的小孩子看。本地一家以服务著称的商贸集团,同事有次抱着不到3岁的宝宝去这个商场的电影院看一部动画片,就被检票的服务员提醒,小孩子不一定适合观影。同事还是抱着孩子进了影厅,还好孩子没有哭闹,但3岁以下小孩子是否适合观影,似乎真的没有标准。去年《战狼2》火爆上映,这家电影院同样提醒带着孩子观看的家长,有些镜头比较暴力血腥,家长和孩子要有心理准备。既然到了影院,带孩子的家长肯定是要进去观看的。在没有电影分级的当下,电影院的提醒就显得很必要。至少传达了一种理念,不是所有电影都适合带孩子观看。
02手机
不得不说,假期让我再次看到孩子们沉迷手机的一幅幅画面。由于女儿生病输液,假期前三天的上午都在医院的输液室度过。在我们市这家唯一的三级甲等医院,过年期间来输液的大部分是小孩子。坐在椅子上,周围很多小孩子,却看不到小孩子透亮的眼神。要么小孩子在睡觉,大人拿着手机玩,要么小孩子盯着大人手里的手机看动画片,不管是10来岁的孩子,还是穿着开裆裤的小孩子。
一直没有用手机来哄过女儿,她也不要着看手机,当然如果看到大人看手机,女儿就会请求给她播个故事、听个歌。在输液室,她虽然生病不舒服,大人谁也不拿出手机,她也就和我一起安静地坐在那里,看看周围,看看输液瓶的水。回家后竟然模仿输液时的情景,拿耳机线做输液管,拿水枪杆做吊瓶架,挂着两个小木桶,给她的娃娃打吊针。
饭桌上同样如此。我的两个5、6岁的小侄子,竟然在吃饱饭之后不吭声了,原来一人抱个手机玩得起劲。其中一个拿着奶奶的手机,上面有游戏。另一个的手机里没有游戏,又抢不过来,于是嗷嗷大哭起来。朋友聚会也是如此,1岁的小孩子坐不住,一会儿一哭,除了去外面晃悠,就是给他看手机里的视频、动画片。
手机的哄娃功能如此强大,真的能让孩子平静下来吗?随时随地都会有流量或动画片满足孩子的需求吗?两个孩子为了打游戏而争吵打架可以避免吗?小孩子哭闹背后的真实原因用手机陪伴就可以发现吗?
手机陪伴让忙碌的大人变懒,让焦虑的小孩更加不安。新闻报道十来岁的孩子由于家长不让看手机产生冲突,竟然跳楼自杀表达不满,让人震惊和痛心之余,家长们也该反思一下,孩子的陪伴,手机替代得了吗?
03电视
在《简单父母经》一书中,这样描述一位家庭访客:想象你伴侣的胞弟,刚搬进你家,大家都很喜欢他,但他说话时,只允许别人被动地听。他很有娱乐性,消息很灵通。他会给孩子们讲些暴力或挑衅色彩的故事,或让他们看此类图片……孩子们很喜欢他,尽可能地与他混在一起,不像以前那样经常和朋友玩耍、读书、骑车。
这位胞弟就是“电视”。作者建议,虽然这位叔叔不错,但你应该把他赶出去,特别是在孩子不满7岁的时候。在电脑、手机等电子屏幕泛滥的时代,电视作为居家必需品,是孩子最容易接触和依赖的屏幕。
书中提到,自1999年起,美国儿科学会建议两岁以下的孩子禁止看电视,两岁以上也要限制他们看电视的时间。2008年,法国已经禁止播放所有以3岁以下儿童为观众群的电视节目,告示如下:看电视会影响3岁以下儿童发展,具有一定风险:造成被动心态、减慢语言能力发展、导致过度激动、带来睡眠和专注力方面的问题,还可能出现屏幕依赖症。”
大学学习的新闻学,学习了不少关于媒介的知识。其中有一点印象深刻,媒介其实是人类身体器官的延伸。比如广播,延伸了听力功能。电视,延伸了视力、听力功能。与此同时,产生依赖,比如电视的被动接受,人只须窝在沙发里,不用思考,就可以被动接受电视传播的观点和情绪。大学时教广播学的老师家里不看电视,电视只播放凤凰卫视,便于了解新闻。那时我很难想象,家里没有电视该多寂寞。
回想几年前在单位附近的出租屋里,没有电视,没有WiFi,那时微信还没那么流行,也不怎么玩手机。下班回去和老公一起买菜做饭,睡前看书、读报、聊天,好不自在。少了屏幕的干扰,或者是学会控制对屏幕的使用,就会深切感受到掌控生活节奏的幸福感。
宝宝出生后,跟家人达成一致,3岁之前不看电视。慢慢家里也习惯了没有电视作伴的生活,原来这么清静舒适。随着女儿的长大,对电视的控制慢慢减弱。有时孩爸在客厅看电视吃饭,女儿会不自觉盯着屏幕看,连一顿饭也吃不完。幼儿园教室里也有电视屏幕,老师会为小孩子播放动画片。
屏幕不可避免,控制不等于禁止。这些最先进的媒介技术,让我们接触到更多的信息、更广阔的世界。大学里学习媒介素养课程,才意识到长这么大,对于媒介的使用完全被动,如何选择信息,如何控制使用,原来是需要学习的。作为80后,7岁时还没有看上彩色电视机,没有手机、电脑、平板,屏幕对我们童年的影响微乎其微,对于不断发展的媒介,我们一贯积极接受。但我们孩子的这一代就不一样了,他们出生在一个屏幕泛滥的时代,如何为孩子撑起媒体保护伞,让他们自由自在成长,接触自然,热爱运动,热爱生活,温暖陪伴,是我们每一位家长需要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