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新学习研修讲义,今天学到《自我”僵化》一篇,感受颇多。
师父对“自我”这个主题阐述得比较多,很深刻,前面还有《穿越生命的“ 膜”》、《浅谈自觉(悟)》、《生命意识的觉醒》几篇,也谈到了“自我”。 我想大概是因为我们修行的首要任务就是融化“自我”这个“壳”吧。
关于“自我”,想想也很有趣。人们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就一直在追求个性、 追求自我的张扬。在彰显个性的时候,我们就像开屏的孔雀一样志得意满, 体验到一种自恋的满足感,这是马斯洛的人的需求理论里,最高级自我价值 实现的满足体验啊,当然是超级爽的。然而修行需要我们破除这一点,从 这一点来说,就像追求成功需要付出的是“反人性”的努力一样,修行算不算是“反人性”的呢?
此外,“自我”是各种观念的集合,那么生产出这些观念的是什么呢?大脑就像一台计算机,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就是这台计算机的操作程序,它会自动产出同种模式下的观念。因此我们要改变自我也要改变思维模式。思维模式的具体表现就是我们生活中做出的各种选择。比如,在做职业选择时,我们会下意识地选择安稳的看得到明确回报的职业,然而这样的职业往往缺乏成长性,从事这样的职业很可能刚进去时能看到的回报,也就是十几年后你能得到的结果,这样的职业可以一眼看到头。我们要想获得成长,就要改变这样的思维模式,勇敢选择暂时看不到明确回报,但是长远看却是与我们的本性相符合的职业,这样就算眼前暂时得不到回报,甚至可能失败,但是我们从失败中也能获得成长,也在朝向自己人生目标的路上前进着。
又比如,当我们想要早起时,会下意识的给自己找各种理由选择赖着不起来;当我们有一篇重要的报告要写的时候,会选择查半天资料,或者打扫办公桌、泡壶茶等等看起来像是在为写报告做准备的琐事来做,这些下意识的选择都来自于我们贪图当下的舒适、逃避困难的思维模式。要想改变自我,就要有意识地做出一些与自己惯常选择不同的选择,勇敢的走出舒适区,尝试新的生活方式,进而改变固化的思维模式,这样每一天都是新的,“自我”的范围也会逐渐拓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