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苏小弟中午下班正在用餐的时候,突然接到了班主任的电话,他赶紧停下手中的筷子,然后把嘴里的肉直接吞下去,找了个安静的角落接电话:
“你好,你是苏福的家长的吗”
“老师您好,我是,请问有什么事吗?”
“是这样的,今天早上你家孩子路过一条河,河水非常湍急“”然后呢“苏小弟迫不及待地问道。
“有个李红同学不幸落水呢,然后你家孩子特别勇敢,第一个跳下水了。“
“然后呢?“苏小弟心里一颤,声音略显紧张。
“然后李红同学得救了“。
“我家孩子呢?“苏小弟心都快急得跳出来了。
“你家孩子被评为了见义勇为的小英雄“老师慢条斯理地回答道。
苏小弟一颗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来了,自己似乎刚刚经历了一段过山车一样。挂掉电话的那一刻,苏小弟忍不住飙出了一句粗话:“你吖的,先说结果会SHI呀,害得我担心得要命。“
其实类似的情况也时常发生在我们职场的表达中,当你正在兴致勃勃地给上级汇报工作,结果过了几分钟后,领导冷冷地问道:“你丫的,想表达什么?“。或者讲了半天,领导一脸疑惑终于放下了,说道:”你要说是这个事呀,搞了半天,你直接说不就好了。干嘛绕那么多弯子。“
由于我们的文化的影响,我们从小就慢慢养成了不习惯直接说出结论的思维模式。
比如我们曾经让学生写作文,一开始老师就引导学生先写出自己“印象最深刻”地方,但几乎全班同学都还是从“出发去远足”开始写起,依然早上起床,学校集合……流水账式的叙述;至于看见山猪被吓了一跳的事情,都是放在最后才出现。这样的呈现方式是不是跟那位老师有点像呢?
要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我们可以采用一个技巧——先说结论。
一,在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的先说结论。
1.媒体报纸
2.政府报告
3.咨询公司的报告
二,先说结论能够给我们的表达带来哪些变化呢?
1.先说结论,能够把听者的注意力放在你要传达的信息上,引导逻辑思考
我们先来做这样一个体验:请用10秒看一下下方这个图。
遮掉图片……
请问图中有多少个9?是不是一头雾水,但如果在看数据之前,我问你图中有多少6,你是不是可以把注意力放在6上,从而也就可以迅速地得出答案了。而如果我问多少个7,你又犯难了。
如果你一开始没有一个很明确的结论,听者可能就像你数字一样,一开始漫无目的,而一旦你给出了答案,他就可以按图索骥,迅速找到支撑你结论的依据。从而让你的表达更具说服力。
2.先说结论,不给对方留下胡思乱想的空间。
我们再来看一张图,思考一下它要表达的是什么呢?
是不是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比如有人觉得人太辛苦了,背负的责任太多了……
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在一开始表达的时候,让对方搞不清楚我们要表达的是什么,而听者可能就会按照他自己的理解来思考,慢慢地他就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思考结果。而到了最后你才亮出了你的观点,如果你们两者人的观点是相悖的,误会往往也就因此展开了,如果此时你要再去改变他的观点,去澄清,去解释,难度无形之中就加大了。
而如果我们在一开始就给听者一个目标,一个观点,此时他就可以在你后面的表达中寻找支撑你观点的论据,既可以不给对方留下乱想的空间,也可以让你的表达也就更具有说服力了。
3.先说结论可以增加你说话的趣味性
当我们要表达一个惊讶事情的时候,我们会很不自觉地采用结论先行。举个栗子,苏小妹有天气冲冲地打电话给苏小弟说,“我的车被撞了!(结论)苏小弟赶紧问询问。
苏小妹开始讲述了下经过:对方是一辆出租车,他根本没看红绿灯就一头撞上我的车门。我们两台车都严重凹陷,幸好没人受伤。那是今天早上十点左右发生的事,当时我才刚收完货回来。就在店外面那个十字路口撞到。后续的处理真是累人。总共来了四辆警车,还有一堆人在旁边围观。我一直处理到下午,才总算能回去上班呢。如果苏小妹一开始从早上出门开始叙述,就像流水账一样,估计苏小弟也就没有耐心听下去了。
都说重要的事情说三点,但是因为这个话题太重要了,所以我们再额外补充一点:
4.婉转表达,也要在你的脑海里结论先行
不可否认,由于我们的文化,有些时候先说结论是不行的。
就像有个朋友大半年不见,约你在楼下茶馆见面,可能前55分钟都是在聊家常,聊过去一起掏鸟窝的往事,最后五分钟才蹦出了一句雷人的话:“兄弟,能借我2万块吗?“而如果他见面就直接跟你借钱,如果关系没有达到一定程度这事的成果率就低了。
而当上级在准备批评下级的时候,他们往往也是逐步逐步地聊着,最后让下级自己发现错误。有些情侣分手,他们没有直截了当说出来,而是通过各种暗示,最后让对方感受到结论……
虽然他们没有直接说出结论,但是他们在沟通之前其实在大脑里已经有结论了,这个结论换个角度看就是我们的沟通目的。
小结:先说结论它可以引导沟通,也让你的沟通更加具有逻辑性,减少听者的胡思乱想,高效传递信息的同时你的说服力也加强了。同时我们要注意,在人情事故处理方面,我们要学会适当地使用结论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