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和大家一起读读刘禹锡的《陋室铭》:
1、原文
陋室铭 (唐)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有“诗豪”之称。这篇小文是流芳千古的名篇,具体写作年代不详(我没有查到可靠的资料,网络上的说法有矛盾处,不取),但是,写作于作者贬谪期间大致没错。此文的意思为:
山不在于有多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不在于有多深,只要有蛟龙栖住就显神灵。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远扬。苔藓爬上台阶染出一片碧绿,草色映入竹帘映得漫屋青色。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没有不学无术之徒。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繁杂的音乐搅扰听觉,没有文牍公务劳累身心。似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又如西蜀扬子云的草屋。孔子说:“(君子居住在这里),有什么简陋的呢?”
2、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所写的是“陋室”,既简陋,又处于荒郊野外——“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作者却为什么觉得自豪呢?是君子就应该住在陋室里?有德有才的人,不是应该居住在高房大厦里才对吗?要理清这个问题,先要了解刘禹锡所生活的时代和他的个人经历。
刘禹锡生活在中唐时期,与韩愈、柳宗元、元稹、白居易等人是同时代的好友。他富有才华,十九岁时到长安游学,就在士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二十二岁,与柳宗元同榜中进士。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由盛转衰,地方藩镇权力越来越大,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不服从朝廷管辖。公元805年,唐德宗卒,唐顺宗即位,之前的太子侍读王叔文、王伾一直想要改革弊政,此时受顺宗信任进入权力中枢,以二王为中心发动了一场针对时弊的改革。刘禹锡积极拥护,也是发起人之一。
但是,好景不长,改革只进行了短短的几个月就失败了。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王伾被贬后病亡,刘禹锡等八人均被贬官,刘禹锡先被贬为远州刺史,随即加贬为远州司马,开始了他的历时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涯。
这篇《陋室铭》就写于贬官期间。
这是一个身处荒凉之地的不得志的知识分子形象,他贫穷、被闲置起来,没有什么公务要处理,这其实就是作者被贬生活的写照。因为改革失败而遭受冷遇、非难、排挤、贫穷,这在作者看来,并不可耻,他反而自豪地宣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言外之意就是,虽然我住在破房子里,却比你们那些权势熏天的人高尚多了、有才华多了!
是呢,当此之时,身居陋室又有何羞耻呢?他这样一位有德有才的君子,是会让陋室蓬荜生辉的啊!
3、儒家文化里的富贵观
我们读古代文学作品,总会看到这样的话:“君子固穷”,“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等,似乎读书人就应该过苦日子,一心只读圣贤书就对了。以致于到了现在,还有人称,古代文学作品里的那一套,会麻痹自己的思想,影响自己追逐更好的物质生活,真的如此吗?
首先,作为万世之师的孔子,并不反对追求富贵。大家总以为,孔子觉得读书人甘守清贫是种美德(他称赞颜回),所以,追求富贵似乎是可耻的事情。这完全是种误解。孔子对于富贵有如下几次谈论: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从这些话里可以看出,对待富贵,孔子的观点是:如果富是可以追求到的,我做赶马的车夫也没问题,但是,如果是用不义的方式得来的富贵,名利对我就像天上的云一样遥远;如果国家政治清明,却没有富起来,是可耻的,如果国家政治黑暗,却富了起来,也是可耻的——邦无道时,能够富贵的人,其致富的方式多为“不义”。
在贫与富之间,孔子强调的始终是道德坚守,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刘禹锡虽住陋室也堪豪,与儒家所强调的富贵观是一脉相承的,也正是如此,他才能够“穷,志不改”,傲然宣称“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中国文化非常讲究修养身性,最岂急功近利,要求读书人修身正己,静下心来钻研学问,表面上看,是说不要带着功利之心去读书,实际上,那些能够静心钻研、长期积累学问的人,很多人最终都拥有了功名——不仅靠读书改变了命运,而且青史留名。可见,儒家文化里讲的是,读书人不要被眼前的小名利所羁绊,要去追求万世名。
老实说,我以为这样的要求对于多数人而言,都是太高远了,尤其是现代社会,太多的人都是急功近利,斤斤计较着眼前的蝇头小利。也因此,我们尤其需要再认真读读这些文字,去消解一下内心的浮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