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路可走,但为何有的人却觉得无路可走?
假期里认真拜读了于丹的《庄子心得》,虽是校长安排的读书任务,但绝无抵触之心。在于丹对于庄子的解读中,我最偏爱《总有路可走》这一章。“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无论人生遇到什么情况,世界上总有路可走。”
对于这两句话我深以为然。
写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在遭受到宫刑这一身体上和精神上巨大侮辱后,他没有觉得无路可走选择自杀,而是忍辱负重十多年完成这部史学专著,从而完成父亲地遗愿,也成就了自己。
我的精神偶像东坡先生,虽一生坎坷多难,但他一直保持着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其旷达情怀堪为世人典范。虽然一肚子不合时宜,一生大起大落,后半生基本在迁谪途中度过,但在认识论上,他的思想有诸多辩证法因素,深受儒释道的影响。儒家思想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孔子的“不怨天,不尤人”“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对苏轼都有深远的影响,老庄思想特别是庄子,对苏轼影响颇大。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认为对立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苏轼少年时就爱好庄子的文章,后来又喜和僧人来往,在生活上他认为“游于物之外”则“无所往而不乐”要求以安然的态度应物,“听其所为”,而“莫与之争”,则更多地表现了佛、道二家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洒脱态度。正因为用这种观点看待宇宙的万事万物,作者的悲怨就得到了思想上的解脱,共同去拥抱大自然,从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寄托。他能从客观上观察事物,能透过个体看总体,透过局部看全局,能看见事物的相互转化,以个人遭遇而言,那就得之不足喜,失之不足忧了。所以他无论在怎样的境遇中,总会有路可走,并自得其乐。
写到此,忽想起这几日闹得沸沸扬扬的“孕妇跳楼案”,看网民们个个义愤填膺,有的骂医生无德,有的怪婆家无情,但是很少有人发问:会不会跟孕妇自己的心里状况有关?毋庸置疑在医院出事,医院有监护不到之责,但是听孕妇爸妈的一番话引起了我的思考。原来这个孕妇曾有个姐姐,在十二岁时得白血病过世了。大家不难想象痛失了一个爱女,必会将加倍的爱给这个小女儿。所以孕妇的妈妈也说这个女儿很娇气,个性软弱。我想这正是她觉得无路可走的真正原因吧。
从司马迁到苏东坡,在他们人生经历中曾遭受巨大的磨难,而女人生孩子本该是一个家庭最高兴的事,不想却成了一场悲剧。何解?
我想之所以前者有路可走,是源于他们内心的强大力量。他们敢于直面挫折,勇于前进,对新生活孜孜以求,所以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而跳楼的孕妇,心理不堪生孩子的重负,最终无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