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文写作讲究“凤头猪肚豹尾”,授课亦如此。一堂课开头开得好,能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佳境;一堂课收尾收得好,既能帮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也能让学生对下一节课产生期待。凯特·布朗所著的这本《开始和结束一堂课的50个好创意》,从实操层面给了老师很多教学启发,宛如一个工具箱,方便教师采用。
这本书包括七大部分,共同构成完整的教学方法体系,具体是: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参与的高效提问发、利用关键词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深受学生喜爱的游戏秀、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运用肢体活动加深印象、评价教学活动。教师在使用这些方法时,必须注意严格计时(毕竟这些只是课堂的开头或结尾),同时要根据学生反馈调整。
第一部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
教学应该基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因此教学者必须在课堂开始时,甚至开膛开始前就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具体方法例如头脑风暴结合思维导图、让学生回忆并列举上次课所学的三个知识点。课堂结束时同样应该考察学生的知识水平,具体方法例如让学生自己归纳本课所学的三个知识点,总结时可以用关键词,在表现形式上,可以采用可视化,即图表等。此外,为了促进学生运用知识,教师可以将测试题与生活相结合。
作为辅导机构教师,我感觉上述方法在课外辅导的教学中有的可采用,有的则可能不太适用。因为课外辅导的上课集中在周末,或者一周两三次,并不像学校上课那样一周五天连续进行。在隔了一周之后,学生对于上一次辅导的内容往往印象不清了。不过,如果学生真的有消化吸收了知识点,那么不妨可以用入门测和出门测。也许教师可以自己先准备一个分类齐全的题库,学生随到随测。鉴于现在智能手机普及,为了节约纸张(事实上,许多学生容易把单页纸弄乱或弄丢。另外,有些知识点也不一定需要很多题便可测试出掌握情况),教师可以试试用问卷星发送测试题到学生手机上。
第二部分让学生都参与的高效提问法
提问是常见教学动作,几乎可以发生在课堂教学的任意一个节点。课堂开始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知识储备,激发学习兴趣;课堂中间时,教师可以用提问检测学生掌握进度、有无走神; 课堂结束时,教师可以用提问来帮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本书在提问方式上提出了创新建议,例如把问题装在百宝袋里或是写在卡片上。如果是班级课程或一对多课程,教师可以把学生分组,进行提问竞赛。有时也可以变换角色,由学生出题,进行交叉回答。更新奇的玩法是根据答案找问题。
第三部分利用关键词帮助学生进行学习
鉴于目前许多考试是客观题为主,所以利用关键词既能减轻记忆量。这对于语言组织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福音。具体操作是既可以要求学生列举,也可以是连线练习。由于是词组,所以形式上可以用卡片,并衍生出很多种游戏。
如果是语言类课程,例如英语,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单词,那么教师可以使用填字游戏、单词搜索、连词成句等等。
第四部分深受学生欢迎的游戏秀
这部分游戏很适合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某些知识点。例如教师先在黑板上列出几个单词,然后乱序念定义,让学生找到相应单词并划掉。如果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尚可,教师可以让学生就知识点发表1分钟的即兴演讲。
猜测可以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相应的,教师可以安排看图猜词、看实物猜词、看关键词猜词等等。
第五部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学习是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以在导入时展示一些与授课目标相关的事物,引导学生思考。这样有利于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后续学习环节,提升参与度和积极性。
如果某个知识点较为复杂,带有一定逻辑性,教师可以设置排序题或完形填空题。为了考察学生是否理解准确,教师可以安排预测题、找差异题、归类。差异题的具体操作可以时给出学生四个单词,其中三个时同类的,要求学生把具有差异的那一个单词找出来。归类则相反,是把散乱对象进行分类。完形填空不只可以对单词进行挖空,也可以是句子。
第六部分运用肢体活动加深印象
中国课堂以学生静坐听讲为特征,因此文静的学生容易受老师喜爱,而活泼调皮的学生容易招致教师反感。蒙台梭利教学特色是允许学生自由走动,鼓励自主意识。
有时让学生动起来不仅仅是帮活泼好动的学生释放能量,也能在上午最后一节课或下午第一节课帮助困倦的学生重新焕发精神。如果教室空间充足,教师仍然可以设计一些走动的游戏。
第七部分评价教学效果,改善学生学习方法
有反馈才知道如何调整,有助于进步。具体的评价类别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表现形式可以借助交通灯等。如果在课程开始前帮学生制定了学习目标,那么学生在学习进程中可以经常进行比对,以此衡量自己是否有进步,而不因外在评价标准而慌乱。
总体评价
这本书就像一个工具箱,列举了许多教学方法。随取随用是其一大优点。但这本书在编写时是围绕方法类型展开,而不是按照这个方法时课堂开始时用还是课堂结束时用进行分类,所以教师在使用时必须仔细研读,以免混用。
此外,有些方法被单列为一个方法,但实际上应该与其他方法是一体的,或者说不算是一个真正独立的方法。例如在了解学生知识储备时,可视化和添加注释往往可以运用在思维导图中,严格上讲不是独立方法。
有些方法则展开不足。例如《创意6:让学生牢记的记忆术》,这本书只用了一页半的篇幅,但这事实上可以成为一个独立课题,如果讨论充分,可以成为另一本书,甚至几本书。
有些方法可能需要留出适应时间。例如一些让学生发表演讲或感想的教学方法,对于许多长期习惯于灌输式教学的中国学生来说,可能会造成困扰。
在读这本书时,我常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许多方法和剑桥TKT教学能力考试中的知识点差不多。也许,原理本来就是互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