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一个女性来访者紧急呼救,在电话那头崩溃大哭,说什么都要立刻离婚。细问起来,又没有什么大问题,说来说去都是一些夫妻间琐琐碎碎的小事儿,可就是会在合家欢聚的时候悲从中来,绝望的感觉油然而生。
同学小群,闺蜜群里,也不乏在春节期间和另一半闹别扭,哭着喊着闹离婚的人。平时看着一个一个都还不错,为何春节期间会集中爆发?
我们先来看看春节期间和平时的相处方式有了哪些不同。首先,平时大家各自忙碌,不是忙工作忙事业,就是忙孩子忙老人。我在一次给某单位讲座时随机调查了一下:“在过去的两周内,你和爱人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答案基本集中在人生三大重要问题上:早上吃什么?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除此之外,剩下的也就是几点回家,谁来接孩子之类的话题了。
问题问完,大家回答完,都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这是我们想要的亲密关系吗?如果不是,哪里出问题了?
在日常生活中,夫妻之间的交流基本停留在表面,看似每天都在说话,其实完全没有沟通,更不要说深度沟通了。没有沟通的关系就是误会重重的关系,情绪在默默的积压。
我的一个男性来访者给我讲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的妻子和他拌了几句嘴之后出门上班,结果上班路上遭遇车祸。当他接到妻子单位同事打来的电话,让他赶快去医院的时候,他的腿都软了。
打车去医院的路上,他甚至想不起妻子的样子,也想不起妻子出门时穿了什么样的衣服。他甚至悲观地想到,如果妻子真的有个三长两短,他觉得自己都认不出哪一个是她。那一瞬间的恐惧和内疚,他这辈子都很难忘记。
这就是亲密关系的日常,说是亲密关系,其实没有亲密。不仅没有亲密,更多的是抱怨、指责、攻击。我们看不到自己,也看不到对方,深陷模式,自动化运行。日复一日月复一月,以为自己就这样下去一辈子了,年来了!一年一度的考验来了!
过年的时候,一家一户关起门来的小日子变成了两个家族关系的平衡。夫妻二人需要共同面对很多问题。小到去谁家吃年夜饭,大到孩子们的前途、学业以及父母公婆老丈人老丈母娘是否都身体康健,无病无恙……更不要说那些琐碎的婆媳关系、妯娌关系、姑嫂关系了。桩桩件件都足以让你头痛欲裂。
夫妻同心,其利断金。可是,大多数的夫妻都缺乏相互的支持,极难共同解决问题。平时改革。都是自己小家的事儿,一到过年,“你家”“我家”不绝于耳,“你父母”“我父母”分的门儿清,这还是一家人吗?
如果夫妻两个都缺乏独立,那么就会倾向于期待对方满足自己的需要。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有不曾被满足的希望,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内在的“空洞”。这些空洞没有机会被满足,就会在各种关系中寻找机会来“填洞”。
原本以为对方是对的那一个人,把对方神化,期待对方满足自己所有的需求。这是依赖的心态,把自己的幸福托付在另一个的身上。如果另一个人恰好是拯救者的模式,那么一拍即合,两个人在人间游戏中玩得不亦乐乎,看起来幸福美满。
还记得电视剧《我的前半生》吗?开始的时候,子君以为老公可以靠一辈子;俊生也以为自己可以为她负责一辈子。可是,世事无常,没有人可以一直为别人活着。人都有自己的需求,就算是拯救者,在拯救模式中,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依赖,他依赖受害者的依赖来找到自我的存在感和价值。
无论是婚姻中的受害者还是拯救者,都不是真正的独立,是相互的纠缠。
春节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特殊的意义,既是阖家团圆的日子,又是新春伊始,万象更新的发端。
这样的日子里,我们有大把的时间和家人朝夕相处。无论是亲子关系(包括和父母的关系、和孩子的关系),还是亲密关系,都会映射出自己的真实,逃不过去。
卸下在社会角色中的面具,放下人际关系中的防御,勇敢面对被勾起的情绪,看到自己需要成长的地方,就是疗愈的开始。
离婚不是问题,问题是没有看清楚自己的模式之前,离再多次婚,也不过跳进同样的坑里。
离婚不解决问题,只是表面上看获得了暂时的安宁。
陈浪老师说,在亲密关系中,不是得到就是学到。只有自己成为那个“1”,才能真正获得1+1>2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