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写文章是复制时间性价比最高的手段,我们希望通过写作,成批量、规模化地交付我们的价值,售卖我们的时间,因此,我们必须关心如何才能写出让更多人看的文章。
1.选题大于内容
《孙子兵法》里有句经典语录:胜者先胜而后求战,败者先战而后求胜。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能取得胜利的人,往往都是准备充分的人。他们只有在对情况完全了解、认为自己能胜时才去作战。而失败者往往是战前没有什么准备的人。战争已经开始了,他们才谋划怎样取胜。
写文章也像打仗,阅读量高不高,可能在你写之前就基本确定了。
高手写文章,先是找一个读者可能感兴趣的选题,然后想办法获得高阅读量;“菜鸟”写文章,先是随便找个选题,然后想办法获得高阅读量。
写作时顺序不同,文章发出来后,命运就不同。
写作要满足“绝大多数人关心、对绝大多数人有价值”这一条件,如果只满足前者,你就是在进行自娱自乐式的写作。
要做到:不管写什么,心里都时时刻刻挂念着读者,所以即便写一些日常琐事,也尽可能地从中提炼会对大家有所启发的内容。
2.三条优质选题的底层逻辑
1)覆盖人群:多少人可能会阅读
覆盖人群就是指你写的话题,潜在阅读人数有多少。优质选题也包括那些能成为爆款的选题,而覆盖人群是做爆款选题最重要的一个底层逻辑。
爆款选题的第一大底层逻辑就是选择潜在阅读人数足够多的话题。选题太小众,我们可能就要放弃,小众选题永远出不了大爆款,这一点没有例外,更没有意外。即使你没有做10W+文章的野心,平时写文章时也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在有多个主题可以写时,优先选择覆盖面更大的主题。
2)痛点程度:阅读时有多大共鸣
痛点即恐惧,对此我们该怎么理解?
你害怕洗头洗不干净会有头皮屑,所以有了“去屑实力派,当然海飞丝”;你害怕吃辣太多容易上火,所以有了“怕上火,喝王老吉”;你害怕吃完饭回办公室时一嘴的大蒜味,所以有了“吃完喝完,嚼益达”。
这些害怕,就是恐惧,就是痛点。
同理,写作的人如果不懂这一点,便写不出读者争相阅读的文章。
优质选题的第二大底层逻辑就是:话题要直击用户的大痛点。
痛点有很多,但有的痛点小,有的痛点大,有的痛点只有小部分人有,有的痛点几乎所有人都有,痛点大小决定读者的共鸣有多深。
比如对于一个职场年轻人来说,与办公环境相比,升职、加薪是一个更大的痛点。在面对这样的用户群体时,你讨论升职、加薪一般会比讨论办公环境能获得更高的阅读量,更容易写出好文章。
3)社交原动力:多少人会主动传播
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的最大优势是社交属性。
在新媒体时代,人成了内容最大的分发渠道,因为所有内容都是在社交媒体上基于用户的社交关系链来传播的,每个人都成了一个小的媒体中心,每个人都可以向外辐射几百人、几千人,在那几百人、几千人中,每个人都可以继续向外辐射几百人、几千人,这就是基于社交关系链的爆炸式传播。正因如此,一个小号的一篇文章在一天之内被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人看到才成为可能,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新媒体信息传播成本低、速度快、效率高等其他优势。
这个时代,无社交,不媒体。没有社交属性的内容,在传播时将寸步难行。一篇文章,如果用户看了不愿意主动传播,它当然没有机会成为爆款文章。
因此,优质选题的第三大底层逻辑是:话题本身要有极强的社交原动力。
内容的社交原动力是指,你的内容可以充当社交的辅助工具。
分享文章到朋友圈,大家点赞、评论、转发文章给微信好友以及跟朋友吃饭聊天时讨论某篇文章的故事或观点,等等,本质上都是把内容当成了社交辅助工具。
关于如何利用社交原动力做传播,我总结出用户转发分享一篇文章的5个动机。
(1)表达观点,比如《所有不谈钱的老板都是耍流氓》。
(2)利他心理,比如《不想得空调病,就一定要做好这5件事》。
(3)站队心理,比如《买800万学区房是庸俗,带小孩环游世界就不庸俗了》。
(4)寻找谈资,比如《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
(5)塑造形象,比如《原创已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