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看到炊烟升腾,缭绕,于层云之中缱绻流连,就会想起家乡的灶房,想起那口包罗百味的大锅,那跳动在黑亮眸子中的熠熠火光,那深蕴岁月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像电影的慢镜头,画面最后定格在额头沁汗的家人,起伏的肩,挥动的臂,被光线柔和了的背的轮廓,一切都诉说着生活的温馨与恬淡。
在我们农村“大泗阳”是不叫厨房的,我们的土话用普通话来写是“锅屋”,但是须用上一口淳正浓厚的“泗普话”才是韵味十足。
所谓“锅屋”,顾名思义,须要有大大的锅才配得上这么个俗而可耐的名字。乡村的厨房比不了城市校区的亮丽夺目,但相比拘手拘脚的高级厨卫,咱们锅屋的空间却很是宽敞。
通常起灶台的地方必是距离进门最远的一角,起了灶,支上老人嘴里的“十丈大锅”和“八丈”或是更小的另一口常用锅。大锅通常家里遇了喜事或蒸些馒头之类的才用得着,日常小用小一点就足够了!我们家因为屋子的前后都开了门,所以把灶放在了后门旁,烟囱高高竖起穿过瓦房屋顶,火生起时,最饶人的烟向天空上方飘去,在傍晚时分,夕阳下,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人心要实,火心要虚”这是9岁那年,奶奶在燃起的火焰前对我说的,可谓是“厨房”的哲学!灶面上贴了一些白色的长方形瓷砖,顺延的灶台的那半圈墙壁上都砌上了半人高的壁台摆放一些常用厨具、碗筷、盆碟,当然也都用白色的瓷砖贴上显得干净、整洁!
尽管现代化没让我们村通上燃气,但是煤气灶已然成为家庭里更常用的炒菜做饭的工具!其实,没有什么比自己在砧板上切菜割肉的时候更加容易理解“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句话了。我不记得了我做的第一道菜是什么了,但是那种翻炒的感觉也挺惬意,色香味的协调、彩色的搭配、下调料的小心翼翼、盛出来那瞬间的满足和喜悦,却是无法忘怀的。因为农村的厨房不像城市的局限,它容得了一群人围观做菜的过程评说在清炒莲藕时加些醋会更加爽口,它容下满屋子的香气和炒菜时欢悦的嬉笑蹦跳。
“锅屋”的另半圈安置一个案子,放些米面等生活杂物。老辈人传承的是四四方方有板有眼,吃饭的桌子必定是正方形,矮矮的、刚超过膝盖的样子,不是那种略带西方风格的长方形餐桌,坐定却满是温馨,满是自在,满是踏实!
很庆幸自己身在农村,也许没有优越的生活条件,吃不到别人的山珍海味;我没有厨房,但是有“锅屋”;我懂不了城市人在素雅的厨房里能把土豆倒腾出什么花样,但能吃到用灶烧制的自然和美味。
是的,当很多孩子不会用灶起火、烧锅,甚至没见过,那书本上夕阳下的炊烟袅袅,三两个做农活扛着锄头回家的人们的景象,后来的孩子能想象得出吗?
后语
有人说美食有治愈人心的作用,家乡灶房的美味更是异乡人千疮百孔身心的一剂良药。抽离繁华的都市,褪去生活的枷锁,那一方无忧的天地才是万千游子心心念念所归之处。柴禾哔啵,热油刺啦,食物翻滚间,生活的热度以及亲情的温度触手可感。珍惜为你做饭的人,只有爱你的人才会用美食为你守望幸福。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