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
Q:您曾说,支持年轻人毕业啃几年老?
梁永安教授:
“啃老”要从好几个方面去理解,我经常跟家长说,其实你孩子毕业以后,不要忙着让他/她去找一个所谓的理想工作,要给他/她一个探索的机会。
在国外,这个意义上的“啃老”,其实就是gap year(间隔年),最早在英国那边先兴起,这个概念不是说我们求安逸,不是说我们想不劳而获,而是想获得一个跨度,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所以我是支持年轻人毕业后先啃几年老。
但是这里边也要意识到一个问题,“啃老”是因人而异的。一个学生来自乡村,为他/她上学,甚至整个家族都在为之努力,这个时候就不太提倡“啃老”了,因为他/她要去挣钱,这是一种伦理性的选择,有一种道德感在里面,内心深处也有一种温情在,是对父母的一种回报,对吧?
我的理解:
我很期待社会的风气可以对年轻人变得更宽容,在心理层面给我们一个“gap year”的机会。
我不知道我的感受可不可以代表大多数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但我真的很迷茫。
我从小到大都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我的成绩不好也不差,从小学到高中,一直维持在班里的十名左右,既没有被排挤,也不格外受欢迎。
到了大学,我渴望尝试精彩的人生,于是拼命的参加各种活动和组织,于是我的生活也就被困在了学习、活动和组织当中,再没什么多余的精力去享受生活。
懵懵懂懂的,我保送了研究生。这个暑假提前到校,一下子就进入了极为紧张和快节奏的科研生活。
我发现我几乎没有被给予什么机会,去真正的认识和了解生活。社会几乎没有给我任何让我充分探索和了解自我的机会。毕竟,从小学开始,我们受到的教育就是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
我们被好大学、好工作紧紧捆绑着。尽管在物质生活层面,这种捆绑显得并不是那么有必要。
我们谈努力、谈奋斗,谈的应该是为自己热爱的事情奋斗终生,谈的应该是努力探索自己好奇的事情,而不是为了其他人的价值观而强迫自己奋斗。
所以知乎上才会有那么多期望别人能说服自己努力的问题吧。
既在教育下被洗脑,觉得努力才能过上“好”的生活但心里却未必真的喜欢这样的生活。
所以,如果能有自由探索的时间,那该多妙啊。
或许抑郁、空虚、苦恼、烦闷的年轻人会少很多很多吧。
这种观点下,所谓的“啃老”,并不是不努力不奋斗,而是我们想要拥有,一点点自由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