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看的时候很兴奋,感觉看惯了不一样的女孩子。新鲜第一期到第三期,追着看但到了后面越来越没意思,我想看的可能是姐姐们如何无法无天如何打破节目规则,就像当初的孙漂亮一样!还有姐姐们的霸气,但到了后面发现姐姐们开始遵守游戏规则,按部就班就没有了兴趣!可能我印象中的姐姐不是这样的!
我想应该叫《乘风破浪的芒果》才是,一开始叫乘风破浪的姐姐,可后来展示的是什么呢?没人气的姐姐,没资本的姐姐,没后台的姐姐,被设计的姐姐,....幕后赢家是芒果,和姐姐们没有一毛钱关系,我们变成资本的收割机了!
乘风破浪的姐姐,节目一开始就把价值提得很高,吴梦知的文案写得很高级,让我们见识到了一群年龄30+却依然魅力不减当年的姐姐们。所以节目自开播以来话题不断讨论不断,各项数据登顶。而今却呢?
1、节目组没有一个合理有效的赛制。
我们每个人都在喷,因为用心看比赛,用脚投票!问题是,真的是她们的错吗?本来引入导师投票就能解决的问题,但芒果没有这么做。纯粹的人气和现场投票,也就是说,是节目组自己选择了把结果交给市场。姐姐们在弄懂了游戏规则以后,自然就变成了跳唱了吗?
但是,节目组最开始说什么?「我们要做一个不一样的女团」。如今跟土创,有什么区别呢?少了集资资本吗?所以浪姐的本质是真人秀,而不是一个选秀节目。
节目组显然也能意识到这点,而且一反恶意剪辑常态,每期会留一些剪辑空间把话题度导向某几位姐姐,但这真的谈不上撕逼。至少我看到的是姐妹情深,虽然也暴露出不少性格弊端,不过姐姐妹妹的相处是真的其乐融融。
这也暴露出另一个问题:它不够撕逼,也不够真实。我只能说芒果制作的手段很厉害,保留了观众对节目姐姐们日长生活的撕,又通过剪辑让每一期都充满了话题度。但我不能评价这到底是好还是不好,最终还是要看市场评价的。
2、碍于资本、流量等诸多因素,只能用一些看似公平的手段进行「合理淘汰」。
虽然本质是真人秀,但浪姐还是有一层选秀的外衣。既然有淘汰,而且是30名姐姐群芳艳舞。如何淘汰,淘汰谁,就成了摆在芒果头上的一个难题。
事实上芒果做的不错。完全的人气投票,让那些有实力没名气的姐姐们被淘汰也可以找到人背锅,对说的就是你们——500位“小聋瞎”们。
在选曲里加入一两首一看就要被淘汰的炮灰组,再利用观众喜爱度作为特权保证高人气的姐姐们能顺利存活。这样一来,淘汰的人选基本是不会跟节目组预想的相差太远的。
沈梦辰的淘汰可能是个意外,但观众不是傻子。不用眼睛看也能感受到不公,而看一个节目,最愤懑的无疑是智商受到侮辱,所以观众也有选择遥控器的权利。不过没得办法,芒果也是要恰饭!
3、过度的修音、剪辑,无法给观众呈现一个真实的舞台,以至于结果与大众审美呈现出两个极端,将观众的认知按在地板上摩擦。
这也是芒果综艺的一个通病,在《歌手》里尤为更甚,但芒果自然也是有自己的考量。
一方面,演出的质量需要保证。第一期已经用全开麦来营销了,后面你管他是不是全开麦呢,对这个概念不熟悉的甚至都觉得没有修音。
另一方面,芒果需要话题度呀。比如歌手,比如浪姐,每期甚至不用刻意剪辑安排热度,投票结果一放,讨论度马上拉满。谁谁第一,谁谁倒数第一,已经成为了每期必备的保留项目了。
我觉得节目组格局越来越小了,我们想看的不仅仅是姐姐们努力练习舞台,看起来很困难的表演。这些事情20岁小姐姐也能做,甚至做得更有活力。隔壁青春有你和创造营也在做舞台,不会跳舞的学跳舞,不会唱歌的练唱歌……
我想看的,是属于30+姐姐们独特的成长和自我进化过程。想看她们如何在各个方面乘风破浪,比如战胜自己长久以来的恐惧,比如不敢直面网友的恶评,慢慢学会自我调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