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翻译】孔子说:“一个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也不会牢固。行事应当以忠和信这两种道德为主。有了过错,要不怕改正。”
这里,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庄重大方,才能具有人格的威严,庄重而威严才能认真学习而所学牢固。君子还要慎重交友,还要有过则勿惮改的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这一思想把君子从内到外的修养联系起来,对世人的内外在修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重字的解释有质也有量。
我理解的第一是要自重,是自我要有修养,自我尊重,尊重自己,我认为是能够发挥出己所长,并予以尽量发挥。能够接纳己所短,并侧重于所短的发展。自重也指尊重他人。正确看待他人的优点,学习肯定,正确面对他人缺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他人是自己的镜子。更多的理解,接纳他人!
第二是重要。我理解的是自己也是他人的镜子。做好镜子里头的他人就要努力做好自己。做好自我成长,自我完善!做好自己的榜样,做他人的榜样。
君子的形象不仅体现在内在,对外在也有要求。所以第三我认为是庄重。从风度、仪表、举止或谈吐不随便;端庄,得体。不仅指外表,还在自己行动坐卧给他人的一个状态。不是指仅仅一方面的表现,而是指整体由内而外给到人的感觉,就是庄重而有威严。
这是一个由内而外的修身养性!这样的标准真的其实还是很高的。也由此看出孔子老人家做学问的严谨!一个人内心端正庄严,会反映到气质容颜上来,神态庄重威严、大方得体,就会使人感到稳重可靠,人们自然会加以敬重、信赖。反之,一个人倘若容仪不修,散漫随意,举止轻浮,人们也就会随意待他。故人必自重而后人重之,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
学则不固。更多的理解是学习的前提是要对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结果就不会稳固。学习态度也不是说只看内在,而是要内外统一!
在君子的眼里,就没有比自己差的人。以这样的态度来对待他人,对待学习,其实更有助于自己的成长,也能够更多吸收到他人的优点!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天下没有不如己的人。眼底的优点也会更多。能够学习的地方也会更多。这种心态是一种接纳的状态,开放的心态!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也是勇敢者的心态,能够正确面对问题,能够看到更多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对于别人的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看到自己的不足就努力去改进。面对自己的不足,态度是看到了自己的机会,自己成长的机会。故人要重视学习,善于结交朋友,拥有成长心态!
几千年来,慎独一直被认为修身高境界的法则,无论是北宋范仲淹食粥心安,“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已久,今遽亨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许衡的“梨虽无主,我心有主”,还是曾国藩的“日课四条”:慎独、主敬、求仁、习劳,以上种种,无一不是自律慎独、道德完善的体现。对于慎独,他们始终如一,不忘初心。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慎独。慎独,之于他人是坦荡,之于自己,则是心安。一个表里如一的人,事无不可对人言,就少有愧疚、猜疑、顾忌等种种阴暗,心中自然绿意盎然,步步花开!
总之,君子修身正己,内外兼修, 还需慎独,做好自我管理,才有坦然自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