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国人比较实诚,形而上的东西不好懂,摸胸口画十字也摸不出神佛附体,菩提树更是难找,拿芭蕉当饭吃更不是吃货该干的事。所以,国人求爷爷告奶奶非得找个有实体的地方,贿赂满天神佛,万一不灵验,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宗教话题不用多说(主要是多说无益),倒是从这寺庙经济学可以品味一番。
我想说的是,提互联网思维的,当初一定拜过庙烧过香在功德簿上写过369啥的。首先,和尚们其实很有用户思维。不管达官显贵还是平头百姓,最大的痛点在哪里?在那些人力无法解决的,生老病死前途莫测,凡是能用钱摆平的都不叫事儿。不能摆平的,现在告诉你,本光头能帮你用钱摆平了。约不?
其次是产品思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寺庙消费的体验,所有的产品有着仪式化消费流程、经过千年改良的产品设计、简洁的消费过程(烧钱、拜拜),还有个很重要的点,有故事有情怀,成效还有个滞后性,于是一方面优化了产品内涵,另一方面降低了期待值和兑现风险。人还是要许点愿的,万一实现了呢?!产品设计多样化,从门里到门外,从大雄宝殿到厢房耳房,只要想供养,哪儿都能烧钱。
第三,场景思维,寺庙更是此道高手,早就O2O了。寺庙宝刹巍峨,室内阴森,法相庄严,这是一种让一般消费者下意识自我贬抑失去讨价还价能力的心理体验。其次还有上门服务的水陆道场,单项技能的开光、学武、禅修、宣讲,无处不成佛。实在有困难,还能请一尊回家,建立黏性。至于线上,虽然在支付手段上滞后一些,但是看看新媒体自媒体朋友圈,刷存在和转化率绝对强过多数传统企业。内容为王嘛,寺庙最不缺的就是这个。不说少林了,心灵鸡汤谁能多过宗教?
至于东西方宗教高下之分,建议多数人不必太过纠结。世事皆如此,何必独怨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