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友人说的一样,第一次她来南京带她去了先锋书店,觉得南京是一座很文艺范的城市。
第一次听说先锋书店,是跟好久不见的小学同学去中山陵的时候,他说要带我去美龄宫的那个先锋书店,遗憾的是,过了开店的时间。
谁想后来第一次去了先锋书店是自己失恋了,默默去逛了南京的好多地方。
现在大四了,想了想,新街口是繁华的美女如云,夜晚的秦淮河畔是那种古朴的昏暗又暖黄的灯光,不似新街口的霓虹灯。南京的大部分地区的绿化是很不错的。不是想到这些,南京对于我来说还真的有这么多片刻如此多面。
回归正题,,,第一次去先锋书店最深刻的一本书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可能是天时地利人和,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正好矫情地安慰了自己。
大四,学校邀请了这本书的作者来演讲,又一次把这些字眼带进了心里。
书的内容我是真的没有看过,光光是名字就真的足够自我安慰一辈子的感觉。
考研的时候很压抑,一度觉得自己抑郁了,瞬间可以鼻子一酸眼泪哗哗掉,但是有时候在图书馆必须忍住。每天早起,冬天走在路上,雾蒙蒙的天气看不见头的小路。过了半个月再去想那段时光真的还是好辛苦,觉得似乎走过来了无论结果,未来做什么我都能有勇气坚持。这是我目前坚持过的最身心煎熬的时光了,我是那么健忘的人,好了伤疤忘了疼,其实我已经差不多忘了怎么崩溃的自己。
因为无论如何都要重新出发。
心里有数,考研应该是败了。所以接下来我应该选择我心仪已久的但是没有基础的设计,还是父母觉得将来能更稳定的会计。
两个行业对于我而言,都是全新的,都是必须从完全没有基础摸爬滚打上来,我更倾向设计,职业测评也是这么告诉我的,当然职业测评也并不一定吧。其实谁在还是孩子的时候懂得选择自己的专业呢,爱上一个行业并且能够从事无非是幸运的,就像是,我爱着你的时候你也恰好爱着我。然而很少人如此,我们都是被现实一步步推着走到今天。
感觉自己要抑郁的时候,看不进书,就看心灵鸡汤,要学会对现状臣服。
我是选择设计还是会计。害怕老了会后悔,因为自己没能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行业,无论做什么都有风险,都要付出,没有什么可以吃老本,一劳永逸的。就是不断学习不断实践,马克思说的还真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也许我会按着爸妈的意思当一个会计,回归老家安安静静的再找人嫁了。
也许我会不安现状,会怕以后后悔,而去当一个前景不明确的设计师。
以前为了能够安心学习文化知识不走美术生的路就放弃自己对设计的向往,现在又面临选择,如果我够大胆,敢想敢做,我应该也是个有故事的女同学。
不知道如何的时候,听到的最多建议就是那就去做!我相信都是满满的善意,爸妈的不愿意也是因为不希望我辛苦罢了。鼓励的人,谁也不知道我到底有没有天赋,我自己都没有任何底气说自己够天赋,唯一能做的就是去发展,去见识。
无论将来走上哪条路都是天时地利人和吧。学着去和解,去臣服,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随笔写的真的是语无伦次没有逻辑,很多很多想说的话,现在渐渐要学会离开朋友圈,不是说发朋友圈幼稚,是希望自己在浮躁的大学沉淀下来,追求自己要的。
至今还记得高中语文老师说的,如果当年他是设计师,生活就不是这么单调,应该是充满乐趣的。
学设计的学长说,设计师的人生都是充满惊喜的。
晚上看了一本书对设计更有兴趣了,从未想过的设计如此细致,细致到icon的放大缩小所影响到的视觉效果,细致到本以为无关紧要的按钮居然也有那么多规则。很多东西都是源于生活然后抽象而来,大自然的配色常常是无与伦的的。即使是设计一个网页游戏,对于设下的场景还要有些了解,就拿书中对qq农场的案例来说,设计前的头脑风暴必不可少,连农场里房子的演变都有讲究,每个动物不同时期状态也不一样,大小细节也是不一样,难道这不考验一个设计师对于生活的理解吗?最好的设计师来源于自然来源生活,这大概也是设计师的生活那么有趣的原因吧,因为他们要去发现,一旦有了灵感去运用到项目中去该是多有成就的事情。
知乎的大牛都说,软件只是工具,重要的是思想,是创新,是不断学习,观察,实践,受益匪浅。
好像有扯远了,最想说的其实还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不要后悔,去做,去想,敢想,敢做,我们都去追求自己想要的。
偷偷许下一个貌似不太靠谱的愿望吧。下学期找个兼职赚点额外的生活费,自学PS,AI,不放弃sketch,再去然后接着充实其他UI相关的理论,还有软件,我希望自己能有机会被公司看中,去做项目,哪怕是实习工资低或者没有工资,我都愿意去尝试,当学徒,毕竟这离梦想进了一点。
以前一直想安安逸逸,不在南京了,回家做个小职员等着嫁人,可生活是我们自己的,路要自己走出来,可能多年后看到这样的话,会嘲笑自己的矫情,希望自己能行吧,兴许也说不准会成为自己年轻时候最看不起的人,但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也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每一个爱的,放弃的,也有很多阶段性的后悔过,然而就每个选择在我看来都是充满爱,让自己好好长大的非卖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