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有点感觉的文章都会顺手把它给保存到笔记里面,再加上自己那些零零碎碎的笔记,几个月下来,我就有了两百多条笔记,但很遗憾,这些笔记很大的一部分没有发挥出它真正的作用。因为我没有花时间去整理它们,或者说我讨厌整理它们,这其实就和我讨厌一下课就复习是一样的,看过或者记录完以后,哪怕它很适合我,我都是已经不愿意再碰的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需要,现在做笔记的方法已经越来越多甚至趋向了系统化,搞不好以后就会出现《笔记学》这么一本书了,真期待看到他们懵逼的表情……请容许我稍微地YY一下……
在这些方法里面,我特别喜欢“拆书”,其实就是类似于看完书后写读后感,不过一个“拆”字却是道出了精髓。从一本书里面“拆”出自身需要的知识,然后再嵌入自身的体系里面,这就是“拆书”。我认为,不管一本书还是一门学科有多么的系统,但那都不是我的系统,我的世界不是由一本书或者是一门学科的系统组成的,我的知识体系是由我所学习到的和所思考到的组成。
韩夫子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者。”所以学习就成了人生重中之重的一环。把所见所闻所想记录下来,然后再不断思考和实践,我认为这就是学习。而现在我的问题出现在了再思考和再实践上,我不能主动地去整理笔记,我无法完成这一个环节,这让我很苦恼。后来,我突然悟了一件事,如果说,读书其实和做笔记是类似的,那么也就是说书既然可以“拆”,那么笔记同样也可以“拆”。于是我开始了尝试“拆”笔记。
在App里面很多笔记都几乎是原章保存,这其实是没什么用的,因为重点没有提取出来,也就很难会有深刻的印象,更别提对自己会有什么帮助了。我静下心拆了一部分,再重新整理,然后我发现对这些笔记的理解就突然就深了那么一丢丢,这应该就是所谓的“温故而知新”了。整理、思考、实践;再整理、再思考、再实践……这似乎是一个越挖越深的坑,但现在我已经掉坑里了,想要爬出这个坑,就无异于否定和放弃自己了。
悟道两重境,人生三重境,读书五重境,境境不相同。走得越久,也就看得越多,但不管怎么说,只有完善自己的知识和思想体系才是基础。
孔夫子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今天似乎错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我的单词还没背……心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