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同事出差一起见客户,在回途中跟同事聊起来我们的业务,同事说平时在公司写代码,出来的少,原以为见客户很容易,开发解决模型和算法才是更难的,但没有想到客户连接也这么难。
同事的话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做技术的时候,曾有过这样的认知:
总感觉除了自己的环节外,别的环节都是太简单,总感觉很多事情的成功,主要源自自己环节的投入。
但等到自己创业后,站在一个业务全景的角度去做价值交换时,才发现让任何一个产品变的让客户认为有价值,绝不是一个环节就可以撑起来的。
这就如同前天思考的通用能力和专业呢能力一样,业务也是如此,既需要专业技术的深度开发又需要通用人文能力的信任交换。
简单来说就是要让客户认同一个产品,既需要产品本身的研发能力,又需要对外的合作关系,营销和服务能力,这缺一不可。
自己曾经还天真的认为这个世界存在机会主义,当我们看到一件事情很“简单”的时候,总认为这是自己赚钱的机会来了,如今想想还真是愚蠢。我们看到的“简单”,不过是自己面对事物形成的一种盲区表象而已。
更是在很多时候,我们把看不懂的事物总是用看不起来表达。
这个世界的“简单”,基本都是“复杂”之后的表象。任何我们感觉简单却被高估的事物,一定存在我们看不到的更多盲区。
我们看到魔术师能够很简单的从一个杯子里拿出一束花,这简单背后一定有着持续的刻意练习。我们看到别人赚钱赚的容易,这容易背后一定存在着早已投入的提前准备。
任何简单事物的背后都是复杂逻辑的加工迭代过程。
自己刚创业的时候,天真的认为产品做好就可以了,但没有想到的是产品做好前提是需求要对,需求要对前提是学会深度思考和基于客户反馈的快速迭代,一个问题过来,会出现一堆问题的连续追问。
即便是产品ok了,还有更多的环节需要去做,营销,市场,渠道,融资,组织,财务,供应链等等。原来工作的时候感觉这些环节太简单了,但真正自己去驾驭的时候,原来的“简单”不过是旁观者的又一个盲区而已。
我们常说一个人“自嗨”其实就是说明自己太沉浸自己擅长的环节里了,而没有从价值交换的角度去看待自己做的事情,去看待如何构筑解决客户问题更有效的方法。
从价值交换的角度出发,一个人的格局最起码应该是基于供需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不是从自己擅长的环节来看待世界。在一个角度上看世界,会产生364个角度盲区。
我们常说:把简单留给客户,把复杂交给我们,就是要让我们建立价值交换的格局观,让自己具备从需的角度看自己供的有效性,供的简单,而不是纯粹的机会主义和自嗨主义。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