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傍晚,太阳落山了,小区里就格外热闹,大点的孩子,追逐打闹,欢声笑语,手里抱孩子遛娃的宝妈,爷爷奶奶,聚集聊天。端午小长假,我也好好的享受了一把甜蜜的亲子时光,出游回来,可乐洗好澡,带到楼下孩子游乐区,找好朋友玩。
闲散的步伐,快乐的童谣,没走到沙池,就远远的看到一群人,大的小的,围在一起。一个大约5岁的男孩满脸沙子,呕吐了一滩带有沙子的呕吐物。边上站了一个高点的,大约6岁的男孩。暂且称他们为A男孩,B男孩。显然是孩子闹矛盾了。
事情经过大概是这样:两个小孩在一起玩沙子,或许是其中有孩子间的小情绪,男孩A不想跟B玩了。B不同意,把沙子灌到A嘴里。B个子高,动作明显有优势。边上热心的观众出来说话了,同时有人给A的父母打电话。
显然在众人的舆论下,B已经意识到自己闯祸了,他乞求的眼神和惊慌的小手,站在A面前帮他擦拭脸上的沙子。这时他可能在想:“我错了,不要找大人来好吗?我们刚刚一起玩得很开心”。或许他对闯祸这个动作意识得晚了一些,也不管他有没有认错的心理,看的出来,他内心是充满了惶恐,害怕。
男孩A可能还处在刚刚的嬉闹情绪中,他传递出来的信息是:怎么突然大家都在关注我。
A妈妈到了,接到电话一定也吓坏了,护子心切,上来声音就很大,问男孩B父母电话。几遍下来,男孩B吓的一句话没说,妈妈声音小了些说:“我不怪你,但是这事,要你爸妈来处理”。男孩B开口了说:“我只是想跟他玩”。男孩A哭了委屈的说:“我不跟你玩,就把沙子往我嘴里灌。”男孩B此时除了恐惧,担心,大概也有点伤心,“刚刚我们一起不是玩得很开心吗?”
说来也巧,男孩B的爸爸找孩子,找过来了。这时大家的目光转移到爸爸身上。
事情发展到这里,我想起了我6岁的时候,弄丢了玩伴的银戒指,我很慌张,因为那个戒指对于我们来说很贵重。担心了好几天也没敢告诉妈妈。终于有一天,玩伴的妈妈找到学校去了,把我叫到角落里,大概是要我赔的意思。我记得我哭了。不知道谁看见了把这事告诉了妈妈,我只记得两件事:1,当时我很意外妈妈没有骂我。2,妈妈带我去玩伴家讨说法:弄丢东西,管他金的还是银的,赔你就是,但是私下去学校找我,这事就不行。后来大了一点我问问妈妈赔她戒指了吗?妈妈的回答,现在看真的是智慧至极,妈妈说:“这事已经过去了。”的确这事就这么平静的过去了,爸爸妈妈没有责备我闯祸,还通过这件事帮我设立了边界,心里受到伤害,他们第一时间给予抚慰。
知子莫若父,爸爸是个好爸爸,他了解他的孩子就是很淘气,平时处理过很多次,孩子闯祸的事,所以也缺少一点耐心。爸爸先了解了情况,A妈妈很激动,护子的心谁都理解,但解决不了事情。最终以,B爸爸当众打了儿子,并放狠话回去要收拾他 收场。同时也承诺A孩子有事情他会承担责任。
如B爸爸所说,孩子就是调皮,就是很会闯祸,骂过,打过,好好沟通过,但是都没用,每次弄成这样,被人指着鼻子奚落,脸上无光,做父母的难堪,很头痛。这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3到6岁是孩子社会行为形成的关键期。孩子的行为,父母得当的反应,即随事而就的指正,能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6岁前一定要帮他设立规则。大胆跟他说不。告诉他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为什不可以。
B爸爸除了让孩子体验到错误行为的后果,一定要告诉他应该怎样弥补错误,是不是可以送他到楼下去给同伴道歉。讨论一下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听他的看法,如果他不愿意说,要用情感引导的方式引导他,千万不要批判,说教,那是浪费力气)同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制定一个方案,把办法写出来,不带感情色彩的。如果气氛好,适当表达你的期待。
记住说话的态度比说话的内容重要,不要用粗鲁的语言伤害孩子,当众打就更不应该了。
孩子不会立马就听父母的,因为孩子不是机器人,我们的目的在于培养他的进取心,责任心,体谅他人的能力。加油吧,父母们。相信在我们越来越懂他的将来,他也会越来越乖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