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源自于知乎上一个邀请我回答的问题:谁的音乐曾陪你度过无所事事的深夜(可以上传分享吗)?
不知道你们是否认同我——我们最喜欢的那首歌,其实真正打动人心的不是它的旋律,而是当伴奏响起时,你脑海中浮现的那段过往……
你晾的床单忘了收/没烫的衬衫有点皱/明天开始我将如何面对/没有你的以后
——张智成《凌晨三点钟》
《凌晨三点钟》这首歌应该是张智成最被人熟知的一首歌。
曾经很多人问我「你最喜欢的歌星是谁?」而我的回答总是「我听歌不挑人,好听的我都听」。现在回头来看,我撒谎了。
2003年,初中。年少的时候爱出风头,加上父母赐予的一副不算赖的歌喉,我在同学中备受欢迎。除了音色和旋律感比常人好些之外,我总是能够在某首歌大火之前先将它带到班级里。这得益于当时住在我隔壁的一位哥哥。
他是我崇拜的对象——首先他长得帅(远近闻名的那种帅),其次家里条件优厚,早早的就购买了电脑;脑瓜子聪明,无论是当时大热的网络游戏《传奇》还是各种即时战略类游戏,他都能快速上手并精通。在那段岁月里,我最幸福的时光就是晚饭后到他家串门,然后搬个小板凳坐在他身边安安静静的看他打游戏。
是的,光是看就很满足了。
除此之外,他和我一样,酷爱音乐。(有时候觉得上天真的不公平,已经如此完美的人,却拥有远胜于我的嗓子。)因为年纪以及社交圈子的关系,当时已然是高中生的他,拥有我羡慕不来的各种渠道。每次在他疲于游戏之后,他总会非常自豪的跟我分享最近他听到的新歌。
《黄昏》《威尼斯的泪》《爱在西元前》(排名不分先后)……等等侵占了我们这代人少年记忆的那些歌曲,都是他分享给我的。
可以说,在那两三年里,我活的很风光。可是属于我的命运的节奏,似乎总也逃不开悲剧二字。记不清是05年还是06年,武汉开始进行老城区改造。之前在《兔子、姑娘、胸以及回不去的过往》中写过,作为第一批被改造的贱民,那个年头的拆迁政策不如现在这般“拆迁如发财”。当时的“三不管”政策可以说是属于我父辈人生中仅次于“下岗”的沉重打击。
自从政策下来以后,我们的小院里就弥漫着一股让人难过的压抑气息。自那段时间开始,邻居哥哥不再玩游戏,我们总是沉默着听一首又一首他最近新得的歌曲。不过他的脸上除了愁云,再也没有往日的骄傲。而彼时的我,却期待着明天快点到来,这样我就可以在同学中表演我新学到的歌曲了。
我们看着小院里的人一家一家的搬离,我和他总感觉双方的父母好像不怎么着急,所以错觉的认为我们离分开的日子还早得很。
「我明天就走啦!」我在某个黄昏还是说出了这句话,他只是盯着屏幕,没有转头看我。于是我也悻悻的看着电脑屏幕,此时旋律响起“现在是凌晨三点钟”。从此我记住了这首歌,也记住了唱这首歌的这个人。
一天空的雨/这小镇的天气/停格在原地/提醒我/你的离去
——张智成《没有你》
后来我疯狂的迷恋张智成。
有一段时间我都不知道,我到底是迷恋他的声音还是迷恋自己再也回不去的那个过往。
这首《没有你》来自张智成2002年的专辑《May I Love U》,在百度百科里,这首歌连他的热门歌曲都排不上。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从它第一句歌词“一天空的雨,这小镇的天气”我就十分的喜欢这首歌。彼时我还不知道,这首歌的词作者是当时正冉冉升起的巨星周杰伦的御用词作者——方文山。
在那个多愁善感的年纪里,加之情窦初开的少年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让这一句看似平淡的词句被强行解读出了一座沐浴在漫天大雨的边陲小镇,那种宁静且磅礴的感觉竟迸发出让人迷思神往的莫名情愫(当然方文山的深厚词作功力也功不可没)。
我猜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在那个年龄段,应该有一个曾叩开每个人心门的人,可是迫于世俗的眼光和来自老师、父母的高压管理之下。大多数人将这份情愫牢牢的埋在了心底,然后用各种幻想的情景来滋养它,尽管我们都知道它不可能发芽。于是我们自怜自艾,似乎情歌中所有的悲剧在我们身上真实的发生着。
在那个悲剧里,我们疯狂的给自己加戏,时而因为ta的一颦一笑而雀跃,时而也因为ta的冷漠而愤懑。然而人家只是在扮演最真实的自己,却能让迷恋ta的人痛不欲生,肝肠寸断。除非……除非你也能看出来,在ta狡黠的眼神中,对另一个ta绽放着与你同样的情绪。
现在回头再看自己,可笑至极,却也悲痛至极。可笑的是对着一份不是爱情的爱情付出青春,悲痛的是那个曾经不顾一切的自己,早已悄然从灵魂深处离去。
《没有你》就是属于我的那幕悲剧。
若命运只想拿个梦/敷衍我太长的等候/那大可不用美丽到让我/以为这次/心动会有什么
——张智成《重返寂寞》
这是一首让我时隔十数年后依然保留在歌单里的歌曲。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这首歌的喜爱有增无减。
经过了万事新鲜的少年,跨过了呼朋唤友的青年,来到娶妻生子的中年的我,似乎更加喜欢建造属于自己的世界——内心世界。相比年少时的今朝有酒今朝醉,我虽还没端起属于自己的保温杯,但心境也开始倾向沉淀。
我经常也会思考,寂寞是不是才是人生永恒的主题。理解、包容、共存到底是不是属于这个时代的奢侈品?曾经父辈告诉我,人生中得二三知己已是巨大幸事。可当时朋友众多,夜生活丰富的我对这句话始终嗤之以鼻。
但是到了这个年纪,我坐下来反思自己,诘问自己「当你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时,你身边的好友,谁能来帮你?」然后我给自己回应了大段的沉默。
哲学书上说「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可我曾经肤浅的以为所谓的变化不过是科技的更迭和岁月的变迁。可是等我一路走来,看到曾经身边熙熙攘攘的笑脸不再仅属于我的时候,曾经以为永远不会分开的伙伴被时代的浪潮冲击的四散零落的时候。除了坐在电脑前敲出一些文字来缅怀,我又还能做些什么?
于是我开始刻意疏远,开始不再用心的去经营除了家庭以外的其他情感,开始尝试用金钱去衡量一件事、一个人的价值。可是这个时候,我很难说自己是快乐的。
但好像也没那么痛苦,不是么?至少不再重视离别,不再期待相聚。其实想想,这也并不可耻。
大概两三年前,我和邻居的大哥还偶有联系。我们聊起在分别的当初,我们曾立下诺言,承诺自己功成名就之后,能够斥资在我们曾经生活过的那片废墟上立起的高楼中,购买属于我们自己的房子,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延续这可贵的邻居之情。可是后来现实把我们的雄心碾压的支离破碎——曾经作为贫民区的故土,如今早已是身份和地位的展览馆。我们,怕是回不去了。
在互相的沉默过后,我跟他提起这首《重返寂寞》,谁知他那边竟是用惊诧的语气反问我「你还在听张智成?」
我以为反应灵敏的我可以接住他抛出的任何问题。谁知道那时的我,竟懦弱到一声不吭。
世界上最可悲的大概就是一厢情愿了吧。
从今后/就选择沉默/选择服从岁月如梭
P.S:张智成,撇开“梁静茹表哥”这层身份不谈(或许就算拿出这个身份也没多少人知道他,苦笑),但他真的可以算得上是一名优质歌手。或许是没有赶上好时代,又或是因为没有好的制作团队,亦或是他有着我浅薄眼光没能看出来的硬伤,才导致他如今几乎销声匿迹。但是我真诚的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能够尝试去认识一下他。如果不喜,我向你道歉;如果喜欢,请帮我多关注一下他。也算是满足了我希望曾经陪伴我那么多岁月和凌晨的他,能够被更多人熟知的一点私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