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儿子与同学打电话,首先弹唱了一首英文歌给同学听,同学听完,过了好久跟他提了一个建议,说:“你那个英文音发得不对。”儿子听了,当场没辩驳,沉默,但心里有点接受不了。同学担心自己说得太过,又试图从别的方面解释,儿子仍有一句回一句,装作不在乎的样子,实际上心里还是不舒服。更多的是羞耻感的缘故。
然后又聊到了同学,儿子说:“喏,你又不开心了!”同学否认说没有,儿子就找出他看到过的每一个案例,一个一个拿出来讲,同学终于看清自己,心里默认自己确实有这毛病,但嘴上和儿子一样,仍不承认。第二天,他们又在一起了,又聊得没完没了。
有人觉得孩子要以学习为重,不要和同学瞎聊八聊浪费时间。我倒觉得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应该要有个好朋友,可以相互沟通交流,相互指出对方的错,相互激励一起成长。
在我和孩子一样大的那个年代,有很多人,虽没读过什么书,但他们比谁都能言善辩。是他们脑瓜子天生聪明吗?未必。他们倒是很喜欢与人争辩,在争辩中细查问题,看清对方的漏洞,再一言以蔽之。他们的聪明是从实践中锻炼出来的。
不管是与人聊天,还是自己和自己聊天,比如,写作。某种过人的能力,都是通过细节中归纳总结出来的。
我写我在娘家的卧室,我从来没从我妈给我布置的房间中看出我妈的性格,但通过写作我看到了。
我妈是个非常现实,有远见的人。我的房间很小,她硬在我的房间铺上一张占整个房间四分之三的大床。她不在意我是否有位置做作业,她觉得眼前的困难都可以想办法克服,她只为长远做准备。一步到位,这个房间就只做卧室,以后,儿女成家儿孙满堂时再回来有地方可住。
这在我当时是一点也看不出来的,而通过我细细去看,反复琢磨之后,事物背后的逻辑就显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