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到2.7,也是近三周的时间,认真阅读了《巴黎圣母院》这一经典著作,源于宋畅师父的推荐,奋斗路上本是孤独的,能有一个人可以分享心情,分享所感所想,也是极其幸福的。
第一本和第二本,都深刻地描述了人性,多少还是有点震撼,以前自认为理解人性的阴暗面,还是惊叹作者把人性的美和丑描写的如此真实,这也许就是文字的力量吧
读完这本书,2020年腊月二十六啦,一年又将结束,即将到来的新年却没有一点期待,平平常常的日子也挺好的吧。
谁的人生也许都没有那么完美,尽力珍惜所拥有的,那么遥远的美好,是我可以握在手里的吗,新的一年,我是否有勇气决断,我该如何选择呢?
小说的中心人物是爱斯梅拉达,她与三个男人的相互对比而显现出人物思想性格,揭示作品的思想意义。爱斯梅拉达与加西莫多,是外貌的美丑对比。爱斯梅拉达外表奇美,宛如天仙;加西莫多外表奇丑,甚似妖魔鬼怪。而高尚、纯洁的灵魂,又使这两位相貌有着有天壤之别的男女相互亲近,互相帮助,和谐共处。在这一对比中,雨果将“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紧挨优美”的美学原则做了生动的体现。
爱斯梅拉达与克洛德·孚罗洛,是“善与恶”的对比。爱斯梅拉达是天使,是善的化身,她同情弱者,不以善小而不为;克洛德是魔鬼,是恶的代表,他表面道貌岸然,其实内心粗鄙肮脏,他残害善良,摧毁美艳。在这“善与恶”的对比中,雨果的“善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的美学原则得到了充分映证。
爱斯梅拉达与弗比斯,是感情的真假对比。爱斯梅拉达执着追求爱情,真诚向往爱情,就算在面临死亡时仍对弗比斯念念不忘;而弗比斯则是薄情寡义,玩弄感情,最后更是可耻地背叛了爱斯梅拉达。就算说他是置爱斯梅拉达于死地的元凶,也不为过。在这一对比中,突出了“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纯真爱情受到薄情寡义的亵渎。
同时,围绕着爱斯梅拉达的三个男人又自然而然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风流倜傥的弗比斯对待爱斯梅拉达虚情假意,玩弄她的感情,更是在与吉卜赛姑娘往来时脚踏两只船;道貌岸然的克洛德对爱斯梅拉达有着强烈的占有欲,一旦遭到她的拒绝就施展阴谋诡计,最终将她置于死地;尽管相貌丑陋的加西莫多曾劫持过爱斯梅拉达,但那也是在他被骗的状况下,才做出来的事情。后来为报答吉卜赛姑娘的“滴水之恩”,他甘愿冒着生命危险将她从绞刑架上抢救出来,并百般呵护照料她,更是对她萌生了纯真的爱情,直至殉情而死。雨果正是通过这种人物与人物之间网络式的交叉对比,不但使美丑得到了彰显,善恶得到了明晰,而且人物形象更突出,艺术效果更强烈。
《巴黎圣母院》不仅运用参照对比手法塑造了爱斯梅拉达、加西莫多、弗比斯、克洛德这几个典型的人物形象,而且还运用这一手法描绘了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社会的两个不同群体:以法兰西国王路易十一为代表的封建王室及上流社会和以乞丐王克洛潘为代表的下层社会。上层社会的统治者们,衣冠楚楚,举止文明,但内心肮脏,野蛮残忍,他们不仅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进行惨无人道的凌辱虐待杀戮,而且相互猜忌,明争暗斗;下层社会的被压迫者们虽然衣衫褴褛,举止粗野,但他们心地善良,对内互敬互爱,对外则是团结一心。作者通过两个群体的对比,不但向读者展示了两个不同的世界,更是突出了反教会、反封建的主旋律,深化了人道主义思想。
总而言之,《巴黎圣母院》是雨果“对照审美原则”的经典范本。全书在多层次、多侧面、全方位的对比参照中塑造了爱斯梅拉达、加西莫多、弗比斯、克洛德等典型形象,突出了他们鲜明的个性特征,深刻地揭示了真善美与假恶丑、崇高与滑稽、光明与黑暗既相辅相成,又有着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