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81天
原文阅读:
5.7 子曰:“道不行,乘桴(fú)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译文讲解:
孔子说:我的学说主张实行不了的话,就坐个木筏子漂流出海吧,能跟随我的人,大概会是子路吧?子路听到这个话,高兴死了。孔子听到子路的反应后又说:他这个人比我还勇武,只是没地方找扎筏子的木头。
启发思考:
孔子生于大变革的历史时代,他眼见得礼崩乐坏、苍生受苦。作为“仁道”的坚守者,面对“天下无道”的社会现实,他竭尽全力试图挽狂澜于既倒,却难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也是人,也会难免在某些时候感到失落绝望,冒出退世的念头,恨不得要出海归隐了。
那谁跟他一起去呢?他马上想到的就是子路。虽然我们经常看到子路被老师批评,很少能听到表扬。但孔子对子路的情感和信任是别的学生没法比的。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不少人有这样的感受,特别是做过老师的,很多时候,经常被老师批评的“捣蛋孩子”反而与老师关系非常深厚。
子路是孔子学生中最勇敢的,当然,孔子本人也是极其勇敢的。子路听到老师这么说,当然是大喜过望。可是,孔子马上又说“无所取材”,对此历来有几种不同的解释。杨伯峻解释道:“仲由这个人太好勇敢了,好勇的精神大大超过了我,这就没有什么可取的呀!”钱穆解释为:“没处去弄到这些木材。”李泽厚解释为:“子路比我还勇敢呢,就是不知道如何裁剪自己。”
孔子也是个非常幽默诙谐的人,经常跟学生开玩笑。如果我们从生活化、情景化的角度去想象,也可以把这句话理解为对子路的赞扬,不过用的是谐趣的口吻。
回到孔子“乘桴浮于海”的感慨,我们能够体会到夫子的艰难不易,但他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55岁的高龄还坚持14年周游诸国,希望实现自己的主张。正是孔子这样的信念和行动,为我们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