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参加了一同学的婚礼,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新郎新娘站在台上的那两个小时,像两只提线木偶,又或者是两个喜剧的道具,被一个油头粉面,看起来能说会道,八面玲玲的司仪牵着走完了整个过程.全程笑声不断,包袱抖个不停,好一派欢乐祥和。
司仪先是回顾了两人的恋爱史,中间穿插了一些带颜色的调侃,以博来宾一乐,在宾客肆意的笑声中,我看到的是一个对个人隐私极不尊重的猎奇心态,两个人恋爱期间的各种细节,交往期间各阶段性的隐私被司仪当作笑料一样说出来.仿佛整个舞台就是那个司仪的个人脱口秀。
而台词大同小异,像是表演单口相声.台上的人讲得吐沫横飞,台下的人听得津津有味,整个婚礼的像是一场热闹的戏剧。
近年来,陆续参加了很多同学的婚礼,婚礼形式或浪漫奢华,或煽情热闹,但无一例外,大多数在酒店举行,并请专业的婚庆公司来操办婚礼过程.像是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标准件。
婚庆公司准备的婚礼模式,大多千篇一律,呈现出一种热闹与煽情并存,喧嚣与造作共舞的场面.现场司仪极尽煽动性的套话让人看了愈发腻味,还有一些品味独特的司仪在婚礼现场为了活跃气氛,穿插一些低俗趣味的游戏环节,而最好的游戏道具当然是新郎新娘.参加完一场婚礼,感觉像是看了一场闹剧。很多新人,参加完婚礼的感受,就一个字”累"。
没有对过去的心生欢喜,幸福感动,没有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有的只有频繁应付司仪或宾客而笑僵的脸,有的只有迎来送往的身心俱疲.只想赶紧将标准化程序走完,回家休息。
时下很多婚庆公司操办的婚礼,为迎合市场需要,大多融合了太多混合因素.你要韩式,我给你几套韩服,你要西式,我给你欧美风,你要中式,咱们就来大红色。
婚礼过程里既有中式婚礼里向长辈敬茶敬酒,改口封红包,也有西式婚礼的那一段地球人都知道的誓言承诺.既有东方婚礼的大红旗袍,大红马褂,又有西方婚礼浪漫婚纱头饰,燕尾服。
看起来这样的婚礼中西合璧,面面俱到,能取悦各方人马,但在我心里,它既缺少东方的古典神韵,也缺少西式庄重优雅.形式重于内容。
每当此时,我会想起中国古时候的婚礼的那种仪式感,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礼成后即为夫妻.看似传统,但实则古韵悠长.拜天地,感谢上苍让两人相遇,拜高堂,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夫妻对拜,感谢命中注定的缘分。
没有过多喧哗,没有过多语言,也没有旁人刻意营造出来浪漫喧嚣的气氛,一般只请一位德高望重之人念读结婚誓词,见证二人结为夫妻.简单而又庄重,仪式感十足,让人心怀珍重。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民国时期一些文人的婚礼,常请文艺界或者学术界的一位泰斗宣读结婚誓词后宣布二人结为夫妻,誓词古雅唯美,如下:
从兹缔结良缘,订成佳偶,赤绳早系,白首永偕,花好月圆,欣燕尔之,将永海枯石烂,指鸳侣而先盟,谨订此约。
礼同掌判,合二姓以嘉姻.卜他年白头永偕,桂馥兰馨.此证。
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此证。
这些雅致的誓词,比起婚礼现场司仪的肆意调侃,喧嚣热闹的舞台剧,不知道高明多少。
同样庄重的仪式感,也常见于西式婚礼.我总以为,在教堂里举行的婚礼是最让人感到真爱永存的仪式,高大庄严的建筑,庄严的气氛,严谨的证婚人,父亲对女儿的怜爱,对新郎的嘱托,都在那一道道郑重的仪式和一句句承诺里展现出来.那一句深情的”yes,I do”,让人心怀感恩.也让人觉得在茫茫人海,两人结为夫妻,是一件严肃认真的事情,这样的仪式感很好地诠释了婚礼的郑重,也承载了更多的责任和珍重。
有时候在想,是不是跟社会大环境有关,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很多人都向往热热闹闹的大场景,而极少专注热闹背后的庄重和清流.这也是为什么前几年占据屏幕的都是一些相亲类,真人秀类的节目,嘻嘻哈哈,热闹过后,除了一些炒作的热点话题,什么也没有留下.仿佛人们已经习惯了这种娱乐化的休闲模式.大众娱乐,全民娱乐,甚至婚丧嫁娶也都变成了一种另类的娱乐。
但过度的娱乐,造成婚礼仪式感的缺失,也让越来越多的人从表面呈现的歌舞升平中醒悟过来,开始向往婚礼本身呈现的庄重感,以及这种庄重的仪式所赋予的关于婚姻的责任和意义.这正是我所期待的婚礼和婚姻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