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天生是情感的生物,所以,当你看到她们做起事情来瞻前顾后,甚至有些反复无常时,一定不要认为善变是女人的天性。
其实,女人因为某些事情的左右摇摆,多半是因为太看重“感情”这件事情。所以,女人相对于男人,更容易在涉及到情感的问题上,裹足不前,拖泥带水。
情感,很容易成为女人的致命伤,所以相对的,如果可以在情感中看得清楚明白,而且又可以控制自己行事的女人,往往会与众不同。
越是这样的女人,越容易活成有福气的模样。也许,在某些角度来看,她们或许有些无情,或许有些寡义,但人生毕竟不是为了迎合别人而生。
细品民国才女杨绛的一生时,你会发现,她备受尊崇的背后,是稍显“无情”的一面。
不适合的感情,懂得合适的拒绝
1998年,杨绛的女儿与丈夫相继离世,那时候的杨绛,已经是87岁的老人了。这个时候,她的身边又重新出现了另一个男人:费孝通。
与杨绛一样,费孝通也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但是,有过两段婚姻的他,仍然奉杨绛为自己的女神。
现在,自己与女神都是拖着年老的身体,在这个世界上踽踽独行的人,何不常常来往,或者有更进一步的感情呢?
杨绛看出了这个她已经相识了半辈的老朋友的内心独白,但她却拒绝了。
她拒绝的方式非常巧妙,当某一天费孝通又来探望杨绛时,下楼的时候,杨绛一语双关地对他说:“楼梯难爬,你就应该知难而退啊。”
费老一下子就明白了杨绛的弦外之意,从那天以后,再也没有登过杨绛的家门。
杨绛用这样一番话,保全了两个人的晚年名节。
那么,85岁之后的她,又做了些什么呢?
那个时候的她,开始了属于自己的“打扫现场”的活动,她整理并出版了钱钟书几麻袋的手稿,也散去他们的一些“身外之物”。
杨绛在85岁之后,仍然保持着壮年时的精力,在此后的三十年间,开启了一片新的境界。她翻译柏拉图的《斐多》,她创作的《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洗澡之后》等,都堪称文学艺术的杰作。
在她踽踽独行的余生中,杨绛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她是一个拥有自己独立完整精神世界的女人,不需要依附于谁,也不会因为孤独与悲伤,让自己一蹶不振。
费孝通与杨绛年少便相识,早于钱钟书,甚至当年费孝通会说,自己才是最有资格做杨绛男朋友的人。
但是,落花有情,流水无意,他们只能以朋友的方式,远远着互望着对方的一生。好的关系,有时候是不再打扰。
优秀的女人,往往不太合群
“寂寞”是一种病,源于心灵的饥饿、精神的营养不良,它需要用人群与喧闹来治疗,像病人一样需要身边常有人陪伴,它需要用迎来送往来遗忘内心的狂躁不安。
而孤独而不同,孤独是自己选择的。当你享受孤独时,人群便会在你的眼中退去,哪怕你身处闹市,仍然会心无纤尘。
杨绛酷爱读书,对于她来说,时间最有价值的用处,便是用来读书。杨绛曾经在《我们仨》中这样形容读书,她说就像挨家挨户串门一样。
你不必担心自己去的不是时候,也不必担心主人没有做好准备迎接你。当然,如果你进门后突然发现,这家的格调不是你喜欢的,当然可以马上退出,而不会尴尬,这就是读书的妙处。
当然,读书是需要时间的,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只是固定的一天24个小时,当读书与社交冲突的时候,优秀的女人是如何选择呢?
杨绛在《我们仨》中回忆道:1935年,她随着丈夫钱钟书去留学时,自己在牛津大学做旁听生。因为她并不是正式的学生,所以有非常多的自由时间。
平时,她可以一个人霸气地占据一整张桌子,还为自己定下了课程表,一本书一本书的从头到尾细细读。
后来,他们夫妻两人与别人同学同住,同学们常常聚在一起吃饭,房东一道一道地上菜,一顿饭就要吃两个小时的时间。
在这两个小时中,他们聊各种八卦。杨绛夫妇听得多了,发现其实聊来聊去的不过是那几件事情,而且这样吃饭太占用时间,如此的浪费时间,着实让人心疼。
于是,两个人开始不合群起来,他们以菜并不合他们的胃口为由,便开始另起炉灶,独自做饭吃。
如此不合群的行为,引来了同学别样的目光,但是,他们也因此获得了更多自己想要的时间。面对得与失,他们认为这是值得的。
杨绛的“无情”,似乎伴随了自己的一生。
在她百岁生日的时候,记者们蜂拥而至,但她并没有打算隆重地庆祝自己的百岁生日,所以,记者们吃了个闭门羹。
她开玩笑一说,如果有人想给我过百岁生日,就请替我吃一碗长寿面吧。结果成千上万的读者纷纷响应,晒出各自的吃面照,祝先生寿比南山。
人生就是如此讽刺与神奇,越想得到关注,越想得到名与尊重的人,越是得不到。
相反的,像杨绛这样,越是推来推去,越是想远离,越是被尊崇。
在92岁高龄时,杨绛以朴实的文字写了下《我们仨》,里面记录了杨绛一家三口相伴几十年的心里之路,杨绛以这种方式,又与最亲近的两个人相伴了一程。
有人说,看完这本书,你会打湿了眼眶。
《我们仨》是每一个女人都应该读一读的书,杨绛的一生,更是每一个女人都应该了解的过往。
诚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但《我们仨》中描述的那个尘世的世界,一定会让你受益匪浅。
好书不贵,却可以改变你世界的角度,甚至影响你内心的底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