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起床晚了,推开卧室的门,搞笑猫寒露第一个跑过来迎接,我弯腰抱起毛茸茸的它,看着它的眼睛,清澈的灰蓝,干净又深邃,我甚至恍然间看到瞳孔里的我,一个小小的模糊影像,似乎安住在它灵魂深处。
我突然想知道,我的眼睛里是不是也有它的样子呢,它看到的我又是怎样的呢,对它来说,我是怎样的一个存在?是不是一个称职的铲屎官?它爱我么?我不自觉地进入一个他我评估的模式。
好像从出生看到这个世界的第一眼起,就一直受周遭环境的影响,自己做的每一件事,也都是为了达成他人和社会的认可和赞同为目标,从父母的期待,从学校的教育,职场环境,社会的导向,每一个环节都是塑造自我的外在力量。如果把出生开始的自己比作液体巧克力素材,那么之后每一步都是在社会这个大模具里流动、塑形,最后慢慢硬化成现代社会价值观所要求的自我形象。
曾经所谓的对成功的追求,无不是希望得到父母的专注,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如此这般像个工作机器一样的活了很多年,却并不开心。我清楚的记得,曾经很多个寂静的夜半和黎明,无数次的问自己:我为何活着?大概就是一直想知道自己为何存在的最终原因,那个被掩盖的内在自我一直想抗争,想知道自己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是的,我是谁呢,这似乎是一个很庞大的命题。
或许有人说,这还不简单,抛开所有外在的、他人赋予自己的身份与称谓,余下的就是自己。
佛家和道家皆讲空,空才能包容一切,排除外在的物化限制和意识影响,才能认识自我的内在真相,所以要想清楚认识自己到底是谁,还需要“致虚极守静笃”,排除外在干扰才能发现自己。
我曾经参加内观,参加一些试图发现自我的灵性课程,也试图一个人不断地行走在路上,然而这些貌似排除干扰的一系列行为,并没有完整的看清和发现自己,甚至于一度越来越迷失……
山本耀司有一段话:“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別的东西,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碰撞过程恰恰就是寻找自我的过程,碰撞后引发的反思,就是一个认识”我是谁”的过程。
认知自己,对于觉知力强,慧根深的人来说,也许会比较容易,对于我这样觉知力差,智慧不够的人来说,是通过磨难以及强烈的人生事件刺激之后才慢慢发现痛苦之下蜷缩的自己。
一次次连续的巨大的残忍的人生痛苦,摧毁曾经的自我认知和信仰、摧毁了一直以来维护推崇的价值观和希望,然后是破灭之后的彷徨和无助,长时间的沉寂和自我否定,最后才重新建立属于自己的新的信仰或信任系统,激发起对自我认知的意识觉醒,这是一个漫长又及其挣扎的艰难过程。
每一次被切割的伤口之痛,每一段不堪回首的路,都是时间在慢慢的疗愈,也许就是在某一次难忍的疼痛警醒之后,反反复复的思考之余,蓦然间发现,原来这就是我,我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