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放手,爱是尊重,要想孩子真正意义上的长大,就要给予孩子尊重,做到适时放手。
生活中我们是否发现一个现象,孩子小必须听我们的,如果没按我们的要求做事就是不听话。
殊不知孩子属于独立的个体,父母需要放手和尊重。
教育孩子过程中,我们要孩子不要闹腾和听话,但我们要做的是,首先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爱,唯有温暖和爱,孩子才会情绪稳定服从管教。
1、爱需要放手
孩子长大后,优秀、独立、内驱力强,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是否具有稳定的“自我内核”与边界感。
这也是目前生活中,很多父母不停地卷自己卷孩子的原因,其实他们是想证明自己的教育是成功的,希望通过孩子来反射他们的优秀。
但这种不停地压榨自己,又压榨孩子的方式,结果是,不仅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孩子。
因为孩子的生命旅程,不只是学习,还有玩耍,我们不能把我们自己未完成的期望,都转嫁给孩子。
父母如果把期望转嫁给孩子,精力就会都放在孩子身上,对于孩子来说,这种爱,太沉重了。
孩子是需要成长,但也需要放手和探索,如果父母一直对孩子各种管控和束缚,结果是压抑孩子本性,并束缚孩子,让孩子无法真正成长。
真正的成长,是孩子能体会酸甜苦辣、能经历各种风吹雨打,能通过自己努力去探索一切未知。
最后通过这些挫折和探索经历,来铺垫未来的苍茫大道,更用挫折和经历来磨练自己的心智。
也唯有这样,孩子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也唯有这样,孩子才能主动承担变得强大。
2、爱需要边界和尊重
爱孩子不是为孩子付出一切,而是有尊重有边界,懂得爱孩子的同时,也要保持适当的距离。
同时爱孩子过程中,也在不断努力提升自己,找寻自己的价值感,摆脱自己的无力感。
生活中,我们教育孩子时,往往发脾气怒吼,其实很多时候,是因为孩子的调皮和叛逆,激发了我们的挫败感,这种挫败感让我们失控。
但发脾气不是摆脱挫败感最好的方式,发脾气只会让我们觉得自己更加无能,甚至更加崩溃。
摆脱挫败感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孩子身上,而是用在提升自己,把自己变好的事情上,唯有这样才是正确爱孩子。
但如果没有用在提升和改变自己上,那挫败感只会越来越厉害,并且情绪也会更加崩溃无助。
这种崩溃的情绪,就会不断地发泄到孩子身上,最后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争吵不断怒吼不断,孩子叛逆不听话,要么胆小懦弱不独立。
作为父母,我们把挫败感和坏情绪发泄给孩子很容易,但能做到真正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能为自己负责任,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引路人,我们想要孩子优秀,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自己优秀卓越后,其实已经无形中用心灵推动的力量影响了孩子。
这比不停地催促和逼迫孩子,更具有有意义。
3、爱需要陪伴和引领
父母给予孩子最无私的爱,就是陪伴和接纳。
作为父母,面对孩子写作业时,有边界感的父母,懂得在孩子写作业时,退居孩子身后。而不是一边陪伴一边唠叨,只想代替孩子写作业。
就像去年,我陪孩子写作业时,孩子刚学会写作业,我就要求她字写工整,并且把题算对。
看她做错了,我就很生气,直到看了《有边界感的妈妈,不用督促的孩子》一书后,才醒悟。
学习是孩子的课题,不是父母的课题,我需要做的是陪伴和及时给予帮助,其他的让孩子完成。
父母有边界感,证明懂得为自己情绪负责任,懂得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懂得把自己和孩子分开,不会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转嫁给孩子。
孩子写作业容易拖拉磨蹭,或者马虎容易犯错,我们指责和骂不起作用,这需要孩子自己去体会。
例如孩子在体验到自己拖拉磨蹭迟到后的自然后果,或者因为马虎写错,被老师点评自己。
这种自然后果的过程,其实就是孩子的人生经历,它在不断地内化和强大孩子,让孩子成长。
也唯有孩子自己体会了,他才会真正意识到,这是自己的事,不是父母的事,从而认真对待。
爱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孩子需要的时机适时放手,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长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父母需要做的是,适时引导适时引领,不把期望强压给孩子,当孩子背负的压力变少时。
他们就能专注负责自己的课题,从而减轻自我内耗,一直向上探索成长,让孩子展翅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