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若杉
01
咨询室里,薇告诉我,她感到孤独。这种孤独仿佛与生俱来,并且伴随着年岁的增长愈甚。
薇今年二十五岁,长发,瘦高,很清秀。工作两年,如果说以往的孤独不过是让她觉得自己与旁人不一样,不喜欢集体活动,不愿意参加同学的小聚会,如非必要,她甚至不会与人主动说话。薇说,她时常迷路,却从不问路,只靠着地图一点一点找,因为说话对她来说是一种负担,能少说最好。
就是这样一个姑娘,一个人度过了从出生到读书的所有时光,不曾有朋友,虽不好过,却也习以为常了。直到上班以后,由于阴差阳错的做了需要与客户沟通的工作,入职两年,因为实在不擅长与人沟通,不仅自己的工作严重受影响,还连累了一起搭档的同事。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可以没有朋友,但不能丢了工作。”因着这样紧迫的理由,薇在不得已之下,走进了咨询室。
薇喜欢给我讲她的孤独,她说:“有时候它们是一个黑洞,一不小心掉进去,整个人像是快要爆炸一般,无以逃脱。”
薇一出生,父亲因为她是女孩,便与母亲离了婚,每月只支付很少的赡养费。母亲要强,不想她既没有父亲,又在经济上不如别人,便拼命的工作。“记忆中,母亲一直都在工作,记得母亲出差,出租车把母亲带走,我想拼命留住母亲,却什么都说不出口,”薇这样告诉我。外婆一直照顾她,爱她,却少言寡语,所以,在薇的记忆里,整个世界都是安静的。
薇说,自己摆脱孤独的方式,一个是读书,一个是看星星。读书,可以肆意的钻进另外一个世界,至于看星星,大约是因为记忆里,母亲常在晚上,星星出来的时候才回家,所以,有星星的晚上,她觉得温暖。
薇问过我:“这个世界上,究竟有没有人,不曾觉得孤独?”
我说:“如果有,也是极少数吧,孤独大概每个人都逃不开,但应该有程度的不同,有的人孤独的时候多些,有的人会少些。”
薇说:“如果一个人生来是孤独绝缘体,该是多么幸运!”
02
对于薇来讲,孤独是伴随生命的底色,而我的另一位来访者,均,孤独是因为爱人的离开。
“老师,今天是我和女朋友分手的第427天。”这是咨询室里,均,跟我说的第一句话,他因为分手后,难以走出失恋的痛楚而选择了心理咨询。
均口中的女朋友,是他的初恋。一年多前,女朋友全家移民加拿大,也一并跟他提了分手,猝不及防。
“她都没有提前告诉我要移民的事儿,就这么突然就决定了,然后突然离开了。我发微信给她,QQ留言给她,都没有回。就这么一个好端端的人,然后突然就从你身边消失了。”
这样一个20出头、帅气的男孩,提到女朋友的离开,眼神里尽是茫然,似乎女朋友的离开,把他身上的快乐与灵气也一并带走了。
“我从未感到如此孤独过,”均说,“本来就是个很独立的人,以前一个人看书、一个人散步,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吃饭,都完全没有问题,甚至可以说,我更喜欢一个人,可她离开以后就完全不一样了,必须拼命地让自己活在人群里,哪怕依旧觉得孤独,否则一个人吃饭的时候都会掉泪。”
均告诉我,这种孤独,让他觉得害怕,不是失去了一个人,而是自己的某个部分,不再完整。
03
薇的孤独,仿佛与生俱来,浸入骨髓。均的孤独,因为相爱的人突然离去,整个人凌乱破碎。
我们会因为很多理由而孤独。比如依赖,薇依赖父母给与生命之初的温暖,均依赖女友给与炽热的爱情,依赖不得,便孤独了。
而人类作为一种群居动物,天然需要这种依赖与链接。我们与父母链接,得以生存生长;我们与朋友链接,得以获得行走社会的资源;我们与爱人链接,得以携手去享受爱的甜蜜,并在困难艰苦时,得以取暖共进。尽管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唯一导演和主演,但因为有了各种各种的链接,我们才获得栖息的港湾,在前行中,获得更多的安全感。
芝加哥大学认知及社会神经科学中心主任约翰·卡乔波说,“人类这一物种得以存活至今并非由于矫健、强壮或是天赋异禀,而是因为社会保护。以早期人类为例,想要捕获大型哺乳动物就必须集体狩猎。我们的力量来自与他人交流及合作的能力。”
我们因为懂得合作,有所依赖,才会更多支持,更少的体验到孤独。
除了依赖,有一种孤独,是因为自卑。尽管极少人会喜欢孤独,但有些人,几乎是“主动”选择了孤独。他们自发的被排斥在群体之外,拒绝团体活动、拒绝别人的邀约,拒绝与他人深入的交流。
他们之所以“主动”逃离社交,并非喜欢如此,不过是出于自卑。也许因为对外貌的不自信,也许是出于经济的拮据,也许是对说话谈吐的不满意,他们选择了躲避人群,活在自己的小小空间里,感到被群体排斥、不被周围人喜欢、不能和人分享自己的个人感受,或是像个异类一样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
我一个年过30的来访者告诉我,他上一次对别人打开心扉,是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因为当时手舞足蹈的跟同学讲述自己刚刚看过的一部动画片,而班上一位颇有权威的同学,在一旁冷冷的说了一句,“你说话好无聊哦!” 。从此,他害怕在朋友面前说话,仿佛只要一开口,就有一个声音对自己说,你讲话真的很无聊,没有人愿意听。
慢慢地,他不再喜欢说话,不再喜欢与旁人交流,也便越来越孤独。同学、朋友以为他高冷孤僻,只有他自己知道,不过是因为内心深深地自卑,才选择了躲避。
还有一种孤独,叫创作者的孤独。从本质上讲,艺术创作是独处的职业,这种孤独是有意选择的,甚至是被培养起来的。表现主义画家艾格尼斯·马丁说过:“我背对世界进行创作”。事实上,很多艺术家回避社交,一则为了保持独立思考的空间、二则借由想象重新回到现实当中。
不仅是艺术家、科学家、学者都是如此,他们需要孤独来为创作提供容器和空间。
除此之外,我们会为旁人的不理解而孤独,为兴趣独特无人分享而孤独,为环境变化,难以融入新的群体而孤独……
大概是因为孤独的理由太多,我们一不小心,便会碰触那么一个或者几个,于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感受过孤独,不管有多少人用文字诠释孤独的美好,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他们只想找到逃离孤独的解药。
可是,就如同每一份孤独都是“私人定制”一般,孤独的解法大概也千差万别,你只有经历了,努力了,才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孤独解药”。它不会由外而来,你只能从内心去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