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浅谈书的发展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该节日的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

    借此机我想和大家谈谈书的发展历史。

    读书足以恬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 - 培根

    谈到书籍最先想到的自然就是它的主体——纸张

    这得益于我们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了。

    这里解释一个误区,蔡伦的造纸术是改进了造纸的方法,而不是他发明了纸,其实早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纸。

    蔡伦之前的纸张是使用绢丝织成的缣帛,既贵且少。而蔡伦改进的造纸术首度采用桑、麻、树皮、破布之类的价格低廉而常见的材料,大大降低了造纸的成本,使得纸张的大量制造成为可能。在经过晋代对蔡伦造纸术的改进之后,纸张的成本进一步降低,纸张正式开始取代运输储存都不尽方便的竹简,成为日常书写记录用品,并随之将通过文字学习的成本降低到普通人也能够接受的程度。

    自此书籍有了最根本的主体。

    接下来自然就是书写用的笔了。

    1、早在公元前约公元前3000年,古代埃及人在纸草卷上使用薄芦苇刷或芦苇笔。

    2、芦苇笔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纸莎草被兽皮,牛皮纸和羊皮纸取代为书写表面。皮肤表面光滑,使得人们可以借助羽毛笔进行更精细,更细腻的书写。羽毛笔很多时候又被称为鹅毛笔。可追溯到公元前100年左右。而我们熟知的毛笔,相传是秦朝监督修筑万里长城的将军蒙恬(约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首创

    3、在庞培遗址中发现了一个铜笔尖,显示最早在公元79年就已经开始使用金属笔尖。金属笔尖于1803年获得专利,但该专利未被商业利用。1811年,公布了金属笔的制造专利。

    笔的历史在这里就不过多阐述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

    这里再科普一下,西汉所处的时间是——公元前202年—8年12月。那么在有笔无纸的这段时间里。笔是怎么发挥作用的?——自然是竹简和帛上啦。

    好了, 有了笔和纸就可以制作书籍了。自此人类的历史得以流传,我们也从各种各样的记载中得知古时候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但是手写毕竟速度缓慢就不利于传播和推广。所以中国的又一大发明印刷术出现了。

    活字印刷的出现让传播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时间来到了十五世纪中叶 约翰内斯古登堡发明了印刷机,这使得书籍的制作更进一步。

    而如今我们处于一个更加方便的时代。

    电子书籍的出现使得书籍更加利于传播。

    阅读的便利仿佛并没有让人们更爱阅读。

    2019年人均手机阅读时长每天超100分钟;

    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电子书阅读量为2.84本;

   更多的人刷手机看的最多的是那些热点新闻,花边消息。

    刚好借着世界读书日,我希望我们能够多花一点时间去真真正正的阅读。

    你会发现阅读能让你发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最后我将高尔基的一句话送给大家

    读书有时会使人突然明白生活的意义,使他找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 - 高尔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