Ø 这是我的世界,我的冬天和故事。
Ø 冬之恋,不免一场大雪纷飞的美景。
Ø 也罢,继续写吧,尽管指尖因回忆颤抖,尽管流光在极力阻止我,可那段“泰坦尼克号”般的故事,已然撞上了我心头的那座冰山,一发不可收。
Ø 我和她的第一次遇见,干脆是一座雪城吧(说是雪城,只是美国费城北部不远处的小镇接连下了三天大雪而已)。
Ø 听说,爱就是当你掉了一颗门牙,也可以放肆地笑,因为你知道对方不会因为你的不完美而停止爱你。
Ø 蓝媛和我就是这样的关系。而这段关系的开始和结束,我始终分不清楚。
Ø 记忆中,相识,是从三年前的一张报纸开始;相见,是从三天前的一场大雪开始;相离,是从三个小时前的傍晚开始;结束,是30年后我拖着疲惫的身心,回到这座雪城的乡道寻她不见。
Ø 如梦的遇见与分别,让时间在我脑海里交错。33年前的遇见和3年前没有区别,33年又3天前的大雪和如今这场大雪也无区别,就连分别,也好像只在三个小时前。
Ø 直到我走到这棵白色榕树下,我才得以确信,我们是三个小时前分别的,这段故事是从三年前开始的,只不过,中间经历了33年罢了……
故事开始于三年前一个如火的盛夏。那年我十七岁,却同在银行工作的父亲一样习惯在早晨六点半到七点之间院里的遮阳伞下看经济报刊。
今天的报纸和往常一样无趣,净是些商界老爷们的互吹,真以为他们可以预测明天的股市涨跌一样。
反正我也看不懂经济, 就直接从不远处的报亭找来了故事报。就是这天,我在《纽约的雪》小说文末看到了一直在追的名为“遇见蓝媛”的作者的照片,因为对这篇小说实在喜欢,我已经偷偷把它往期所有的内容剪裁在一起放在了一个带锁的抽屉里。意外的是,她竟和我想象中的作者一模一样,她写得《纽约的雪》里面的女主角简直是我的梦中情人,见到小说作者,竟同见到小说中的人物一般欢喜。作者的照片是一张生活照,黑白照片上,作者手捧咖啡、围着围巾端坐在木桌旁,桌上静静躺着的显然是我手中的这份故事报。
我下意识得看看身旁坐着的父亲,还好,他没有注意到我早已换了份报纸,并且被手中的这份报纸深深地吸引着。我下意识跑进房间里,将报纸小心翼翼放在抽屉里并上了锁,这次没有剪裁。再跑到院里若无其事地同父亲一起继续看报。
第二天,我完全没有心情继续陪父亲看经济报了,而是躲在房间里拿出了昨天的那张故事报。蓝媛姑娘还是安静地坐在木椅上,咖啡的氤氲像极了窗外的吹雪,深深地吹进了我心里,吹乱了我17岁的心,却是暖暖的;楚楚的眼神仿佛悬着公主般的水晶泪,一眼万年的眼眸令我深深陶醉着。继续往下看故事报,页脚处竟有一行小字:对《纽约的雪》有任何意见请投作者邮箱:120 Aidis Street,New York。
我轻轻翻出了所有珍藏的报纸,竟然有上百页,足足十万字啊。我打算从头再看一遍,并做记录以供我给作者写信……
时光一点一滴流淌着,已经一周没有陪父亲看报了,父亲只在前两天问我干嘛去了,我回应说想好好学习了。父亲虽然有些惊讶,但是看得出他眼里隐约放出了希望的光,于是便不再管我。
我用从父亲房间偷来的银行流水账单记满了五大张感想,又花了整整一下午将感想整理成书信格式。我在文中含蓄地道出了对作者的爱慕,但我不敢明确示爱,因为根本不知道她能否真的可以收到这封信。这封信我修改了一遍又一遍,直到自己觉得每句话都十分妥当了才敢誊在信纸上,署名约翰。做完这些,垃圾桶里的废纸团不安分地蹦到了地面上。已是夜里,我匆匆封好信封,敲开了邮局的门。“晚上不营业,要寄信明天白天再来,明早八点之后。”“嘣”的一声门又被重重关上了。
我不甘心,继续敲门:“嗨,大叔,我白天真的没时间,求求您了行吗?不然我就坐在门口。” “你随便。”
为了尽快将信寄到,我不假思索直接坐在了邮局门口的石阶上,因为邮局每天只在早晨七点寄送头天接到并登记的信件。虽是夏夜,夜晚的凉风还是可以透过衬衣刺穿我,可我不能走。
大约过了半小时,我听到大门旁边木窗打开的声音“吱吱”,很快又关上了。不一会儿,门开了,大叔很不耐烦地说:“进来填信息登记。” 我高兴极了:“谢谢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