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后产品》-在激烈的竞争中寻找产品定位

产品定位决定了产品能否在开始阶段活下来、今后发展的天花板。

产品定位方法论

1.分析行业、市场、竞争对手,从抽象到具象自身剖析产品所处的环境;

2.寻找产品的切入点,结合外部的分析和自身用户群、优势的分析,找到产品打开市场的切口;

3.在切入点基础上,对产品定位和长期发展作出阶段性的规划,并设计扩张的接口;

4.关注“变化”,机会往往处于变化之中。

看清楚一个行业

思考产品定位的第一步就是要弄清楚自己产品所在行业的情况,这是发现机会的开始。在分析思考一个行业时,先问自己如下三个问题:

1.这个行业有哪些玩家?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未来几年,这个行业会发生什么变化?在这些变化中会产生什么机会?

3.行业里的玩家会如何抓住变化中的机会?

分析市场的竞争局面

分析市场时,从如下三个方面考虑

1.这个市场的相关市场是什么?它的上下游有哪些?谁是平台,谁是应用?

2.这是一个零和市场吗?有没有办法做非零和市场?

3.这个市场未来的变化是怎样的?应该如何抓住机会?

比竞争对手还了解竞争对手

通过脑图将一个产品的导航、功能画出来并加上自己的点评,这只能算部分竞品分析,只能算初步了解了竞争对手。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对竞争对手了若指掌呢?这需要更多客观的信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数据和用户反馈。竞品做了很多功能,这些功能的数据表现如何?用户评价如何?通过足够多的客观信息,我们才能真正地了解竞争对手,甚至比他们自己更了解——因为不是每个团队对数据和用户反馈都有最高的重视程度。

竞品分析是贯穿产品经理工作始终的。对一个产品的深入了解不会是一次性的,而需要日积月累地加深,最终达到了若指掌的程度。竞品的不断发展、变化也要求产品经理持续地跟踪、了解。

竞品分析方法

数据方面

竞品整体数据,了解竞品在市场中的体量和位置;

竞品数据趋势,了解竞品整体数据的变化趋势。

用户方面

竞品的核心用户,熟悉竞品最忠诚的用户群体;

竞品的主体用户,熟悉竞品占比最大的主流用户群;

用户构成,熟悉竞品各类用户群的构成比例

产品方面

竞品核心竞争力,分析核心功能的特点、详细数据情况、用户评价;

竞品主要功能,分析竞品的主要功能特点、详细数据情况、用户评价;

竞品发展趋势,了解竞品过去、现在、未来的功能发展走向

分析一个产品的时候,往往会同时分析它的功能、数据和用户,而不是先了解一遍功能,再分析一遍数据,最后分析一遍用户。


通过一些更加公正、客观的第三方统计机构获取这些数据,如QuestMobile、联通沃指数等的数据。此外,还可以查看百度指数、微指数,从用户对一个产品的搜索频次、社交讨论频次来侧面揣摩产品的用户体量。另外,苹果应用商店和各大Android市场的应用排名和下载量也是可以参考的数据。

活跃用户比例的经验数据参考:

● 日活跃用户数/总用户数=5%

● 周活跃用户数/总用户数=10%

● 月活跃用户数/总用户数=20%

● 次日留存率=40%

● 7日留存率=20%

● 30日留存率=10%。

寻找切入点

在强大竞争对手可能忽视的地方,寻找未来的发展机会点。

以切入点考虑产品架构

设计产品架构时需要考虑以下方面:

1.产品瞄准的细分市场

2.产品的发展方向

3.产品的核心功能

4.信息架构

为未来发展设计接口

产品定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完全可以期待它有变化:从陷入困境变化为进入发展轨道,或者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找到新的增长点。

1.在大方向上考虑占位以做积累,为以后的发展提供资源、数据、能力。

2.考虑高概率,即在大方向上,选择高概率确定的策略、产品后续可能性高的发展方向。

3.考虑低成本,即思考接口的成本,如果成本低,则可以大胆尝试。

4.考虑扩展,就如程序架构一样,要考虑代码的可扩展性、模块的可复用性等,对于产品架构而言,也需要考虑如何支撑产品的未来发展——功能会越来越丰富,系统会越来越复杂。

优秀产品架构的主干会相对少而统一,分支围绕主干发展,这是最理想的状态。

在做产品设计时,不需要刻意追求为未来发展而设计接口,因为它有可能导致对产品定位、架构设计本身产生偏差、关注不足,从而带来更大的影响——毕竟如果产品的定位和架构出了问题,产品可能在还没有到要考虑进一步发展的时候就遇到很大的困境,此即所谓的舍本逐末。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