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清楚一个行业
产品经理要学会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1)这个行业有哪些玩家,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2)未来几年,这个行业会发生什么变化,在这些变化中,会产生什么机会?
(3)行业里的玩家,如何抓住这个机会?
除了自身处在这个行业之中,特别熟悉这个行业之外,每个产品经理都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翻阅大量的资料,于此同时,还需要具备国内外类比, 举一反三的能力,需要产品不断提升自己的眼界。
二:分析市场的竞品局面
传统的有SWOT的方法,作者会从以下三个层面考虑:
(1)这个市场的相关市场是什么?它的上下游是什么?谁是平台?谁是应用?
(2)这是一个零和市场吗?有没有办法做非零和市场?
(3)这个市场的未来变化是怎么样的?应该如何抓住机会?
作者举了时光网-豆瓣电影-淘票票/猫眼电影的例子,分析了不同时代用户对观影诉求的变化,一些企业跟进了这个变化,一些企业则淹没在浪潮中。
互联网对很多行业的渗透都是逐渐从下游往上游的,从应用逐渐发展成平台,这个时候需要分析市场的上下游的关系,分析垂直应用和平台的关系。
分析市场的上下游:上游和下游有着竞争合作的关系,互联网公司更擅长从下游切入,下游市场在用户基数变大之后,势必会向上发展,从而更多地影响更多行业,上游市场在掌握了一定的资源后,也势必向下发展,去拓展更多的渠道。
分析平台和垂直应用:阿里巴巴走的是平台-垂直-平台的路子,淘宝是一个大的平台,支付宝之前是一个应用,后续逐步发展成一个平台。
探寻非零和市场:豆瓣电影之于时光网,淘票票等之于豆瓣电影,都不是在零和市场中竞争的,而是探求了非零和市场,甚至超出了原有市场的样影响力。这在互联网的竞争中非常重要。
分析市场中的变化机会:如时光网,豆瓣,淘票票都在不同的阶段发光,正是因为用户需求发生了变化。
三:比竞争对手还了解竞争对手
作者不赞成按照《用户体验要素》的框架(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去分析竞品,这5层是宏观的思路,在分析的时候更多按照主观的思路去进行分析,而没有站在客观的角度。
作者更常用的思路是从产品、用户、数据的角度去分析。竞品分析不是一次性的,需要时时留意,这个点我们日常的做法是每周监控竞品的动向。
(1)数据:竞品的整体数据,可以了解其在市场中的体量和位置;竞品的数据趋势,可以了解竞品的变化趋势。
(2)用户:竞品核心用户,可以熟悉竞品最忠诚的用户群;竞品的主流用户,可以数据竞品占比最大的用户群。最后可以看这两类用户的比例。
(3)产品方面:需要了解竞品的核心竞争力,分析其核心功能的特点、详细数据、用户评价。需要了解竞品的主要功能,分析其主要功能特点、详细数据、用户评价。需要了解竞品的发展趋势,了解竞品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在数据层面,可以从市场中的三方机构出具的报告、App Store的下载数据等大概判断其在市场中的地位。还需要看其数据的变化趋势,如果在做相似功能的时候,可以做一个参考,下面是作者总结的大部分比较健康的互联网产品的数据情况。
日活跃用户数/总用户数 = 5%;周活跃用户数/总用户数 = 10%;月活跃用户数/总用户数 = 20%;次日留存率 = 40%;7日留存率 = 20%;30日留存率 = 10%。
四:寻找切入点
产品最难的点在于从0-1,而从0-1,最难的是找到切入点,可以从下面两个关键词去思考
细分:足够尖锐,切开一道口子。
新兴:足够前瞻,未来改变现在。
竞争激烈的市场一般存在强大且发展良久的竞争对手,他们拥有自己的优势(资源、用户等),想要挑战这样的对手,必须选择细分,切开一道口子,选择差异化竞争。
细分时需要考虑:
(1)细分用户的关键需求是否没有被很好满足。
(2)细分市场是否有足够大的影响力。
(3)我们的产品能否在市场上占据前三,甚至第一的位置,抢占先机,可以有效地占据用户的心智模型。
许多产品在寻找细分市场时有一个误区,即缺乏与大众的连接,也就是不接地气。
五:以切入点考虑产品架构
我们从产品切入点出发,在设计最初的产品架构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瞄准的细分市场
(2)产品的发展方向
(3)产品的核心功能
(4)信息架构
六:为未来发展设计接口
(1)我们要思考产品的未来发展
(2)所有产品都是从最初的一点点架子逐渐搭建完成的。接口的设计理念就是未来要做的功能,可以跟产品很好地衔接上。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具体步骤去实施。
1-考虑占位,如推荐系统,必须要在前期做好数据采集。
2-考虑高概率,如从大方向上选择高概率确定的策略。
3-考虑低成本。
4-考虑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