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小孩。
人到中年,脑海里还时常浮现这样一幅画面:一个小女孩,怯怯的缩在墙角,目光无助,含泪颤抖。这个小女孩是我,上面的场景是在童年的外婆家,面对的应该是比我稍长的小舅和小姨在吵架。不知道为什么,只记得当时我很害怕,并且隐隐觉得那争吵与我有关,是我不好。
其实现在想来,当时仅仅八九岁的小姨小舅难免会闹矛盾,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闹斗嘴,与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只是从那时候起,我敏感脆弱的心灵却因此留下了阴影,总觉得是因为自己的原因让家里人不高兴,是自己不好。
再仔细的多想一下,我又会记起当时在我们自己家里的样子。画面一:父母吵架,很多邻居劝架,母亲气晕昏倒,我在一旁哭泣...... 画面二:村里放电影,村人坐在屏幕正面空地上,很热闹。绑屏幕的杆子下面,我孤独地倚靠着,流泪......
于是很多时候,我被送到了外婆家。可是却没能和年龄相差无几的小姨小舅玩到一块,只是增加了我的无助和恐慌。
童年最后的印象里,便是我的乖巧,我的胆怯。我努力地按照乖乖女的标准要求自己,要听话,要懂事,不要惹父母生气,因为我似乎觉得父母不和都是我的错。那么小的年龄,我胆战心惊的度过,生怕自己的不小心毁掉了家里刚刚平静下来的局面。在小伙伴面前,我也显得怯懦胆小,唯唯诺诺到几乎讨好的的程度,因为我害怕她们不喜欢我,不和我玩。因为很多时候,当家里气氛紧张的时候,小伙伴们身边是我暂时的避风港。
时隔多年,每当我独自一人的时候,上面的种种还会很清晰的被忆起。那是非常痛苦的回忆,那是一个孤独的小女孩穿越时空发出的哭泣,那是我心中永远的痛。
后来的人生之路走得跌跌撞撞,童年的压抑导致了青春期的严重叛逆,祸及婚姻,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儿子的性格。当年并不觉得有什么,只有在经历了隔阂、冷战、离异、独自拉扯儿子长大的一系列晦暗时光之后的今天,当关注的目光越来越多的投向儿子的时候,我才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那个暗自哭泣的小女孩并没有长大,只不过以另外一种方式寄居在了儿子的心里。
前几天晚上临睡前,和儿子随意的聊了几句。提到了儿子一直说话声音小的问题,儿子说,以前是不敢大声说话,后来想大声说话了,低声说话却已经成了习惯,虽然因为大学生活需要在公开场合说话的时候也能够把声音放大,但那必须是很刻意的去做。奇怪的是,我都不知道自己在害怕什么?
儿子的话使我心中一颤,那个孤独的小女孩似乎又在哭泣又在害怕。儿子很优秀,小学到大学几乎不让人过分操心,自己的事安排的井井有条,上了省内最好的大学,大学里也表现出了很强的学习能力和热情洋溢的社团组织能力。而这么多年,我也以注重儿子心里引导,避免儿子产生心理阴影为生活的主要内容,并且自我感觉做的还不错,儿子的阳光上进自信也是我最大的安慰。可是,儿子在家里表现出来的沉默、冷静以及那份与年龄不相符的沉稳内敛,却常常让我担忧。
好在我和儿子的沟通还是比较好的,本能的母爱使我想尽一切办法,却又尽量不动声色的拂拭着儿子心头一丝一缕的阴云,尽管大多数时候在逐渐长大的儿子面前我的言语举动有些无法掩饰的笨拙。我相信儿子明白我的心,儿子大多数时候也挺配合。
我说,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胆怯的一面,相信这很正常,谁也无法保证自己和他人从一开始就避免受到这样那样的影响。我们能做的就是正确面对,不逃避不畏惧,放松心态宽容自己和他人,慢慢让内心的小孩长大,让心灵逐渐卸掉背了好久的包袱。
那晚,我们说的不算多,但儿子若有所思的神情让我明白,那个懵懵懂懂的黄口小儿逐渐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