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31到1937年,侵略和抵抗,一直是战而不宣的程度,打打谈谈,有点勾勾搭搭。有碍于舆论,也有小心思,所以就糜烂。
对委员长而言,剿共是头等大事,但是,国土不断沦丧,自东北而华北、而华中,国民政府终于偏于一隅,这是中华民族九死一生的艰难局面,唯如此,才有可能达成全国抗战共识,国共合作。
根据协议,在南方八省(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境内15块游击区(广东省琼崖地区除外)坚持游击战争的中国工农红军和游击队于10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12月14日,中共中央为加强对新四军的领导,决定成立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新四军分会,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后改为东南局)书记项英兼任军分会书记,陈毅任副书记。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湖北汉口成立。
1938年1月6日,移驻江西南昌,江西位于除河南的其余六省之中,接应、联络更为方便,更是南昌起义之地。不知是否有以上因素。
1938年4月,随着部队集结完成,新四军军部由南昌进驻岩寺,同年8月,移驻泾县云岭。云岭是个起点,皖南事变,就是云岭北移路线的不同选择如果选择经江苏常州北上,按照粟战神后来的说法,160多公里,两边部队一对接,一昼夜即可完成转移,但偏偏是一条坎坷的选择。(北线三条线路均被排除,而第四条路线就是南线,绕道茂林,经三溪、旌德,沿天目山脚至宁国、郎溪到溧阳,而后进入苏南,正好落入重兵围堵之中)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人性在历史的一些节点上格外残忍的显示差别。
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张云逸任参谋长,这是军部的设置。但实际上,指挥权是牢牢掌握在东南局军分委的手中,于是纷争不断,不能不说这是最终皖南事变演变成悲剧的一个主要内因。
重建新四军,陈帅代军长(表明对叶军长的肯定,虚位以待),少奇同志任政治委员,七师一旅,军部设盐城(本人年轻时去盐城还瞻仰过)。
后来国共形势急转直下,优劣互换,新四军接管山东八路的地盘。1947年1月,为了统一和加强华东全军的领导。中央军委命令,撤销新四军番号,山东军区、华中军区,合编为华东军区。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编为华东野战军。再后来,都知道,雄师百万,渡江南下,底定东南。
两淮和山东没动摇过根基,这一缕红色血脉得以永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