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6牺牲了【你】的家庭和生活,
可成就的究竟是【谁】的梦想? ”
这是屠夫的第 156 篇原创,全文 3700 字
金钱永不眠,屠夫问候各位早安。
最近的坏消息还远不止这一个:
神奇的「251」……
融资后公司欠薪落跑……
一堆老板在奇葩说维护996……
员工永远是相对弱势的一方,类似的话题屠夫聊过好几回*。
归根结底,上班族还是需要累积和规划自己的【资产】,不能指望打工打一辈子。
*详见《写给裁员潮中瑟瑟发抖的你》《裁员、工资和现金流4象限》《还靠加薪提高收入?》
说到资产,我们经常忽略掉最大的那一项 —— 人力资产。
你,有没有规划过自己的人力资产呢?
01 你,是自己最大的资产
从广义角度看,能产生现金流入者都属于资产。
半天候里的基金,可以往钱包里“塞钱”(投资收益),这是金融资产
租赁的房子商铺,可以往钱包里“塞钱”(租金收入),这是实物资产
每天上班的自己,一样在给钱包“塞钱”(工资收入),这是人力资产
对于前两者,大家懂得资产配置的视角进行规划。而人力资产却往往被忽略。
让咱们先来看看,对于一般人来说,“人力资产”的生命周期。
国内读完硕士研究生通常在25岁左右,我们姑且保守地将工资收入的产生时间定在25岁;中国人当前的平均寿命是75岁左右 ( 世界排名第95位 ) ,在退休后你可以领养老金,所以直到离世前依然是有现金流的。
换句话说,从25岁到75岁,人力资产的完整生命周期大概有50年。
这50年是你在发挥“资产”性质、可以给钱包带来现金流的时期。
然而,这50年内的现金流显然不是均匀分布的。
先说说开头1/5。
按25岁开始计算其实并不准确,毕竟不是人人都会选择这么长的求学之路 (硕士研究生) 。对大部分人来说,这个“开头1/5”通常大于10年。
从开始工作到“35岁危机”,开头的1/5是我们离开校园、步入职场的重要阶段。
再看看最后1/5。
按目前的政策规划,延迟退休是大势所趋,绝大部分人 ( 尤其是年轻人 ) 的退休年龄会在65岁甚至更晚。
我们姑且按65岁计,那么在65~75岁之间的10年,也就是人力资产生命周期的最后1/5,是退休后领养老金的阶段。
除去开头和最后,剩下的3/5我们单独讨论。
02 「越赚越穷」的开头1/5
我们粗略地把35岁前看作人力资产生命周期的「开头1/5」。
在这个阶段,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两方面,分别会面临许多变化:
工作上,我们会从初入职场的小鲜肉成长为干练果断的领导者,中间还可能夹杂着跳槽、转行等改变职场发展轨迹的关键转折;
生活上,我们大概率会经历恋爱 ( 包括失恋 )、结婚 ( 但愿没有离婚 )、成为父母,伴随而来的是我们以前从来不需要考虑的租房、买房、婚礼、给孩子找幼儿园和培训班……
开头1/5的主基调是一个字:变。
这个「变」,不仅仅体现在工作和生活上,还直接体现在我们的现金流上。
从收入角度看,这是工资收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个阶段。
因为初入职场,薪资的上涨空间非常大,毕竟这时候的工资基数太小,增加个20~50%轻轻松松,甚至跳槽后工资翻倍的也不在少数。
从支出角度看,这时候也是“越来越烧钱”的阶段。
刚毕业时还好,恋爱和结婚的支出也是可以适当控制的。但从买房开始,我们要面临有生以来最大的支出压力。孩子出生后更是俨如一台“碎钞机”,在饮食、医疗、教育上全面提高支出。
这个阶段最有趣的地方在于,收入和支出合起来看,我们是「越赚越穷」的 —— 明明收入增长很快,但钱永远不够花。
结婚前,「越赚越穷」是消费习惯问题。看见喜欢的就忍不住买买买,宁肯“精致穷”也要“穷得精致”。
结婚后,「越赚越穷」更像是一种无奈。在房贷和孩子的夹击之下,我们的“刚需支出”只增不减;而作为上有老下有小的“职场中年人”,我们面对公司的话语权却更小了,小心翼翼不敢轻易跳槽,加薪幅度也越来越小了。
越赚越穷,这是开头1/5的尴尬。
03 「越活越难」的最后1/5
“延迟退休”早已不是什么新闻。按照其他国家的经验,延迟退休是大势所趋。
相比起父母一辈50~60岁的退休年龄,我们未来的退休年龄将延迟到65岁 ( 未来甚至可能更晚 )。
我们在65岁退休以后,到平均寿命75岁之间 ( 未来当然也可能延长 ),大约还有10年左右。在这10年期间,我们似乎可以安心地领着养老金,过着退休后含饴弄孙生活。
可现实告诉我们,这「最后1/5」没有那么简单。
一方面,老年人的医药费用高于年轻人。
在看推文的同学大多还没到退休的年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理解“身体衰老”这件事。上了年纪的人更容易遭遇各种或重或轻的病痛,也更离不开医疗、药品和保健品。
相应的,我们在“最后1/5”里的医药支出,也一定会比年轻时那“开头1/5”,要大得多。
更加残酷的现实是,更先进的技术、更高效的药品、更少痛苦的治疗方法,往往意味着更高的价格,换句话说
—— 有更多的钱,才能受更少的罪。
另一方面,数十年后的物价是会变化的。
对于绝大部分经济体来说,通货紧缩和恶性通货膨胀都会带来可怕的后果,但是温和的通货膨胀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也是最常见的选择。
现在看起来几千块钱一个月已经可以过上舒坦日子,但到我们退休的时候,未必如此。
问问父母年轻时的水果价格,也就大概能想象到“最后1/5”时的物价比现在高出多少。
现在看起来“还不错”的养老金,到我们真正退休时到底拥有多少购买力,还是个未知之数。
人力资产的最后1/5,虽然已经走到退休之后,不再需要每天上班工作,终于“自由”了。
可是衰退的身体条件和自然提升的物价,让我们的自由并不轻松。不需要上班,其实也意味着我们失去了上班时的工资收入。
然而,医药费用和物价上涨,并不会因为我们没有了工资,就放过我们。
年轻时没有累积足够多的资产,甚至单纯地指望退休后只靠养老金过活的人,在这个阶段可能会「越活越难」。
越活越难,这是最后1/5的挑战。
04 中间的3/5怎么办?
看完“最后1/5”,大家是不是挺悲观的?
别怕,最悲观的其实在中间。
35岁,恰好是我们人力资产生命周期的一个分界点,这是开头1/5的结束,中间3/5的开始。
然而,目前职场的“35岁危机”越来越严重。
快速发展的科技行业,许多巨头都选择毫不留情地“淘汰”掉35岁以上的员工;
即便是其他行业,35岁以上几乎成了“容易压榨”的代名词:身负房贷,上有老下有小,生怕丢了饭碗……
35岁后,我们的职业发展路径迅速缩窄,基本锁定在当前从事的领域。
除却少数找到“职业真爱”的幸运儿,大部分职场人都在这个阶段失去激情和盼头,甚至沦为“职场老油条” —— 准时上下班,但精力和时间,已经不怎么放在工作上了。
这种精力分配方式,其实跟生活有很大的关系。
在35岁之后,我们会经历孩子上学读书的“升级打怪”式变化,期间我们要陪伴他们参加一场场大考:幼儿园入学,小学入学,小升初,中考,高考……
而我们的父母,也在我们35岁以后陆续退休,步入了上面提到的“最后1/5”。他们可能面临疾病困扰,也需要我们的陪伴。
陪伴,是需要精力和时间投入的。
一边是步入危机的中年职场,另一边是急需陪伴的家庭生活。
对职业,你可能已经没了当初的激情和盼头,只余下经济上的依赖;
对家庭,你可能一再辜负父母、孩子和另一半的期待,只有敷衍的问候。
马云公开为996站台,呼吁大家为公司奋斗和牺牲,可是谈到家庭和生活呢?
马云的妻子张瑛说,孩子是他们创业的牺牲品;
马云自己说,后悔创办阿里,本该好好享受生活。
我相信马老师和张瑛说的都是真话,但是创业的他们,牺牲了家庭和生活,毕竟还是成就了自己的梦想
—— 你在996,牺牲了你的家庭和生活,可成就的究竟是谁的梦想?
05 人力,总有力竭之日
让我们重新梳理一下,上班族的“人力资产”所能分成的几个阶段:
开头1/5是毕业后到35岁前。
这个时期是我们工资收入增长速度最快、支出增长幅度也最大的时期(主要针对买房),「越赚越穷」可能是多数人的痛点。
最后1/5是65岁退休后。
这个时期我们不再有工资收入,取而代之的是养老金;然而飞速增长的医药费用和通胀的物价会令我们面临「越活越难」的困境。
中间3/5是个尴尬的时期。
此时你可能已经把职业放到第二位,家庭和生活要求我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然而经济上的依赖,让我们不得不牺牲家庭和生活来保住工作。
人力资产的困境,源于其「时间换钱」的本质。
不同于另外两种资产(金融和实物),人力资产无法做到「以钱赚钱」。
换句话说,人力资产更像是“手停口停”的玩意儿,当你不想干了、干不动了,现金流基本就没了……
屠夫写《为什么上班族也需要资产配置》时,目标阅读群体就是那些依靠出售人力来换钱、忙到没空生活和学习投资的人。
上班族真正需要的,从来都不是996和过劳死,而是经济上的保障而已。
可是,又有谁规定我们只能靠出售时间打工赚钱,不能像个投资者一样以钱赚钱呢?
人力,总有力竭之日,这不是可依赖一生的资产;
假如这是你当前唯一的资产,请一定要努力改变。
或许某天上班,他们把你叫到一边,似笑非笑地说:
这不叫裁员,叫劝退。
希望到时的你,早已有所准备。
文:屠夫1868
欢迎关注:基业长红
转载需获本人授权,并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