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的分叉你的人生
改变总是困难,何况是不同人生之间的跨越。要实现这种转变,结束一次人生,开启另一种人生,我觉得,做好以下这几点,就可以帮助自己较为顺利的实现这种跨越。
首先,忘掉年龄。
大家可能都能了解招聘时候对学校、学历的要求。是因为学校、学历作为指标,能够大概率的判断一个人。那年龄,在传统农业、工业社会里,也有类似的作用,作为一个可以显而易见的划分指标,用来筛选人的表识。现实是,这种约定俗成的观念,反过来却成为许多人的束缚,以传统年龄的观点来安排自己的人生。
但在健康生命越来越长的不确定的社会里,只有忘掉年龄,才能够摆脱年龄带来的“标签”的宿命,才能让“多次人生“的观念立足,这样才会有机会踏足不同的精彩人生。
为什么二十多岁就要结婚生子,为什么三十多岁就要打拼上升,为什么四十多岁就不能折腾,为什么5、60岁就该退休等等。
在“分叉人生”里,没有年龄的用武之地。你可能七年过完这一生,也可能下一次人生用了十年。你在不断的、多次的重启、成长、结束中。
没办法用年龄来界定,你是出于初生,还是成长,抑或衰老。
如果你还被困于年龄,那就无法放开自己,无法为自己的内心而活,而是为年龄,为他人,为社会的看法而活。
我在32岁,辞职去上海,进入互联网行业的时候,完全没有想到自己30多岁,按很多人的想法,应该安于现状了。在37岁创立自己移动互联网公司的时候,也没有想着说这个行业是年轻人的行业,你到了这个年龄就不要折腾了。到我26或者27年要进入人工智能行业,那时候已经55岁了。
有什么不可以吗?只要我们为自己内心而活着,而内心,是没有年龄限制的。
其次,需要“终身学习能力”。
未来的不确定,不是因为随机性增加,而是因为不断的推成出新,吐故纳新的结果。要适应不确定,就需要我们要不断的学习,去吸纳这些新的知识、观念、模式等等。
不要等到了需要再学习,而是要让学习贯穿到每天的生活中。不确定世界里,没有一个人可以在学校期间学完多次人生所需的知识、技能。这些只能在自己的一次次人生中,去快速学习获取到。这个学习不是为了考证的学习,而是要出于好奇的,或者生存的学习,唯有这样,才能够内化成的技能。而且这个学习要全身心投入,要让自己从入门不断进阶。
在进入互联网行业前,我利用业余的时间,学习了互联网技术、程序开发等。
进入互联网行业后,几乎每天都在学,都在试,让自己快速的掌握产品、设计、交互、运营、公司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人工智能时代到来前,我也在安排时间由浅入深的去了解、学习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技术、产品、商业。
唯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对未来由准备。
我们要时刻关注未来的趋势,要了解这个趋势下,需要什么新的知识,什么新的体系,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及早的做准备,做调整。但是这个学习,不是浅而辙止,一定要成体系多读书,要多实践,在实践中去寻找尝试机会。
其三,“懂得(敢于)放弃”。
在我做教师的这段人生里,无论是教学,还是当班主任,我都非常的投入。为人也很单纯。从没有人想过我会提出离职,而且是去到另外一个城市,另外一个行业。何况,当时我已经工作11年,职称也到了高级讲师,小孩子才一岁多。学校当时也在升级,系科调整,后续的话,有机会转成副教授,做学科带头人什么的。
未来很安稳。可就是在这么一条方向明确,路况清晰的大道上,我突然离开,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
借着05年暑假,学校调整的契机,让我对自己过往的十年,以及未来反思起来。往后看,我看不到什么未来,所有的,都是当下可以看得到的。而且,那个学校的环境、束缚等,让我越来越不喜欢。我问自己,人生就这样了吗?在三线小工业城市,一所地方职业院校,渡过余生了吗?
我内心很不愿意。相比于外在的这些东西,最终我还是听从了自己的意愿,不想为外在的职称、安稳等出卖自己的内心。毅然向学校提出了离职,06年春节后,就只身来到上海,开始了第二次的人生。
很多人会觉得难于放弃。其中有个原因,是对自己缺乏自信,只能把自己的未来依托在过去的积累上。
还有一个原因,是想要拥有的太多。如果我们选择“简约“的生活,选择内在的建构,而非外在的积累,当你不再重负的时候,无论是当下的人生的快速成长,还是不同人生之间的跨越,就不会那么艰难。自信的你,也就无所谓是否“放弃“,当跨越人生的时候,也就是往前一步的选择。
第四,要对新的人生有明确的目标。
也可以把目标理解为主题。
第二次人生里,在去之前,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要作出一款给大家用的产品或服务,最好是能自己来主导。也正是因为这个目标的存在,在这个指导下,去适应期间的各种变化,没有在各种变化中迷茫。Wealink里各种岗位轮岗,调岗媒体,好啊,没问题,我也想知道怎么写,怎么建立媒体关系,去做社区运营,挺好玩,可以用什么方法激活社区,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的目标,是要自己作出产品服务来,这些都是需要了解掌握的知识。Linkist中独自操盘项目,到厦门后开始创业。
第三次人生开始,我设定了从外向内,追求人生各维度的平衡这样的目标。有了目标之后,就能知道如何取舍,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哪些值得拥有,哪些不要奢求。我会希望身体健康,于是开始瑜伽、健身,把大目标分解为柔韧、力量、平衡、塑形等子目标;我会希望心灵敏锐,所以会听纯音乐,多阅读,多关注欣赏艺术,多接近自然等等。
生命是被动的,但人生可以是主动的。人生分叉不是随波逐流,而是自我构建。对我而言,每一次人生,都是多维度的建构,包括职业上的,个性上的,心理上的。从而创造出一个新的自我出来。
有目标的才叫人生,没有目标的只能算是活着。活着没有不好,但是人生会更有意思,更有趣。
第五,管理你的时间,“执行计划”。
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一年25000分钟健身时间,平均到每周就是500分钟,然后定下一周至少要5天的健身,这样每天就需要有100分钟。
怎么安排出这些时间?既然健身对我来说,非常重要,那就需要把其他事情取消掉。我把100分钟分成两段,一段在清晨,一段在晚上。
那又遇到一个问题,选择什么健身方式?去健身房?但是去健身房,这会让我每天在家里的时间变得很少很少。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对我来说是更重要的,怎么选择?所以舍弃了去健身房,而选择在家里健身的方式。这样两者都可以满足,还能让小朋友看到我每天的坚持,看到我在健身的变化,我感觉对小朋友有一些耳濡目染的影响,这个是先前想不到的。
再比如我今年想要提升写作能力,给自己定了30万字的目标,差不多每天要有1000字,但我会把写作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如何完成?我上下班的通勤时间大约要90分钟左右。这段时间就能的拿来想写作的内容,对于找到主题、构思来说足够了。
说到通勤时间,有时候健身时间不够的时候,也会把乘车改为健走,弥补运动的时间。
从我自己的体验来说,从大的时间管理角度来讲,管理时间的本质,是对自己生活方式的管理。当你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时间自然就出来了。
很多人觉得时间管理、习惯等很难,主要的问题在于,自己过的生活方式,与尝试的时间管理背后的生活方式是冲突的,执行起来,自然是会失败。
一次人生就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梳理明确后,就按照新的生活方式来安排时间,就会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第六,把每天当作一生来过
我根据自己的“生活方式“,定了每天的作息时间表。
这张就是我从去年开始遵循的作息时间,凌晨4:30左右起床,晚上10:30左右入睡。每天阅读、健身、工作、思考、学习、写作、听音乐等。
有了每天的计划后,未来的不确定,被每天的确定所抵消。
很多人问过我,说是不是早起型的人,也有些人说,是不是年纪大了,睡眠少了?17年之前,因为都不用坐班,我都是个晚睡晚起型的人,快1点入睡,8、9点起来。
但是17年开始的新的人生,选择了新的生活方式,作息上就跟着调整了。
每天起床后,阅读收藏的长文,练习近一个小时的瑜伽,把身体唤醒,让一天充满能量,晚上,50分钟以内的健身,让一天的疲劳得到释放,有个更好的睡眠。中间是饱满的工作或者周末的休闲。
这样每天执行的结果,让我有一天突然惊讶,原来每天可以过得这么充实,有意义。有一天想这个问题:如果第二天死去,会有什么遗憾。实在想不出什么遗憾来,生命不就是由一天一天组成,如果每天都认真的过,哪里会有遗憾呢。
这时候,我才真正领悟到什么是“活在当下”,这是一个生活方式。有了这个领悟,我更坚定把”每一天当作一生认真的来过“。
所以,人生不是抽象的、长时间跨度的经历,它是由一个个具体的日子组成。当你把人生的目标分解到每天,形成你的日常生活习惯,认真的度过每天,跟着白天、黑夜的节奏,活动、充能。你也能让生活充实起来,更加有意义,内心也会更加的平静。
也因为每一天就是完整的人生的一个基本单位,过好每一天,就不会有任何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