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琢磨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说说“管”字。
字形上看,一个“官”举着“竹子”,瞬间让我想到小学老师这个角色,尽管这个年代已经没有了这样的场景,但是,这就是最初我的印象里的“管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现在的我明白了,个人也好,集体也好,“管小学生”那样的“管”真的是不管用,也行不通的。
回归“管”的基础释义:“管子:钢~。竹~。水~。气~儿。”由此,我们知道了,所谓“管”就是像竹子一样,中间通着的细长物件儿。那么我们能不能理解“管”的目的其实就是“按照既定的轨道[管道],使内部运行通畅”呢。
所以,“管人”真的不是为了给人添堵,而是要让人在统一设定、方向一致的通道上顺利前进,到达目的地,实现最终目标。
而“管理”,“管”是具体的,“理”不但是抽象的,更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管”和“理”放在一起,难点就是如何形成达成共识的“理念”,“以理服人”,让被管理者愿意在无形有形的“管道”中,为集聚洪流的贡献自己。试想,一滴水在管子里,他的进退是完全要依靠管子的倾泻坡度设计的;但是,水滴汇集,一旦形成小流,有了势能,不添堵的情况下,他们完全可以自主行进;再进一步,如果形成洪流,改善管理,不是没有用了,而是在趋势中,没有必要了。
……
所以,中国的文字,深思必有道理,大道至简,繁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