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到元春,反而觉得线条清晰,没什么太多要写的了。元春的名字如果连带其他三春,就是“原应叹息”,但是如果单独来解释,她意味着“冤”和“怨”更多一些。
为什么这么说呢?无论明朝清朝,都流行大臣的儿子陪伴皇子或太子长大,一个目的是孩子的确需要群体长大,第二个目的就是从小把等级划分开,等大臣的儿子长大了,毫无造反之心,只剩下唯唯诺诺的效忠皇帝之心了。
那同样,皇帝的女儿和亲王的女儿也得有人陪伴,那么就是大臣的女儿了,长大之后可能成为妃子或福姬。针对女儿,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把自己的女儿培养好,选秀女也是一种途径。这里面看官就不要受到电视剧的影响,大臣们多么不愿意自己的女儿成为妃子和福姬,现实版的他们多数都非常愿意,一旦女儿成为妃子或更大的名分,不仅以此为荣的,而且巩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
其实这个不难理解,即便在现在,您看看所谓的门当户对还不是这个意思,您看看所谓高官、富豪的女儿哪有嫁给老百姓的,经常就是政治婚姻么。那么大臣的子女的再上层不就是亲王,皇帝了么,所以巴不得裙带关系,一荣俱荣呢。
如果认可以上,那么贾元春入宫更像是童年就成为陪伴公主或格格的女伴,而不是长大之后为皇帝选秀女。那我们猜测一下,元春小时候受到良好的教育,在琴艺上极其优秀,又是嫡出,所以选为公主的玩伴再合适不过了,入宫时的年龄大约是十一,二岁吧。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书中明确的写了,王夫人生贾宝玉的时候,元春还教过弟弟启蒙教育呢,假如宝玉四岁了,元春可不是就是长姐,而且从零岁到四岁,当然元春教幼弟很多知识了。
那我们再猜测一下,大约随着年龄的增长,突然某一天被皇帝发现,直接变成德妃,而不是通过选秀变成妃子的。
在《红楼梦》中有此描述,突然有一天,宫里传信出来,不知道什么信,令贾家一家惶恐不安,经过打听,才知道元春封为妃子了,全家上下一片庆贺。那如果是选秀的途径封为妃子,本来就是皇帝的老婆,无非大老婆,小老婆的关系,完全是意料之中的事儿,就不至于惶恐不安啦。
元春一变成妃子,就极其得宠,原因很显然,不是从秀女一级一级上来的,而是可能突然间是琴技也好,容颜也好,瞬间打动了皇帝,并且知道了竟然是贾家之女,那就更得宠了。也为后来的瞬间失宠做了伏笔。宠爱之及,皇帝立即同意省亲,就有著名的元春省亲一大段描述,因为省亲,也是建“大观园”的缘由,也是贾家最终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伏笔。
元春省亲当天,声势浩大,从皇宫到贾家陆陆续续全是宫里伺奉之人,排场极其壮大,可见贾元春的级别还是非常高的。到了贾家,元春不是兴奋的显示自己的得宠,也不是锦衣玉食,而是委屈的哭了,说当年给她送到那见不得人的地方,心中是“怨”。看官想想看,童年的元春如果在自己家,那是何等优渥的条件呀,但是在公主的面前,那不就是一个丫环吗?看人眼色,委曲求全,低三下四,忽的一下皇帝又看上了,内心其实是诚惶诚恐,自古皇帝最无情,那么多老婆,哪可能专心爱一个。当年她幼小离家的时候,家里还不会太豪华,但是为了迎接她,建大观园,其他地方也焕然一新,元春感慨到,她日后还不知什么样子呢,你们可别祸害了,很可能你们这么奢靡又影响了我呀,真的“怨”你们呀。
果真,在后来的结局中,贾家随着元春的失宠而轰然倒下。但是真的是元春失宠而导致贾家没落吗?绝对不是,正好相反,自从元春得宠后,王家,贾家越发的贪赃枉法了,薛家商人之家本来靠着贾家、史家人丁单薄势力薄弱,而朝廷的各种势力斗争,正好状告贾家仰仗元春为所欲为,结果四大家族一损俱损,全部没落。这样看来,元春的死是必然的死,是“冤”死。
这时我们看元春的判词:
“二十年来辨是非,
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
虎兕相逢大梦归。
“虎兕”中“兕”这个字不是常用字,如果和“虎”连起来用,也就是“虎兕出柙”的这个典故了,原句是: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这个意思是并不是“虎兕”之过,而是负责保管虎兕的人之过。如果再深入这个故事,是孔子说其实是冉有的不负责任。如果用这个典故推断的话,即便皇权是虎兕之争,实际不是他们的错,而是辅佐的臣子们心怀鬼胎,导致皇帝大下杀手,那元春冤不冤,她一个妃子,仅仅是通过琴技得到皇帝的宠爱,皇帝怎么可能因为一个女子不要江山了呢。这就是元春必须冤死的结局。元春当年带的丫鬟叫“抱琴”那么“抱”同“暴”,元春省亲时来报喜的太监叫夏死守,等同下死手。这样一看,元春的判词就是对了,就是“暴死”,而且动手的人就是这个太监。
那判词中二十年来辨是非,可能是16岁,也可能是20岁就做妃子了,但是做20年的妃子就不太可能了。
榴花开处照宫闱,可能是写一种生活状态,一年又一年的在宫中的小院子度过。
三春争及初春景,就如之前写《探春篇》所写,当探春远嫁的时候。
虎兕相逢大梦归。元春冤死之日就到了。
这么看这判词,无非是从什么时间点,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到哪里是截止时间,最后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元迎探惜”也就是“原应叹息”吧。美丽而才情的四个女儿都以悲剧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