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无问西东》讲述了四个年代下四段不同的清华学子的人生故事。但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1938年前后弃笔从戎,为国献身的富家公子沈光耀(王力宏饰)、1964年左右的物理高材生陈鹏(黄晓明饰)和王敏佳(章子怡饰)之间的爱情纠葛,以及2012年的职场精英张果果(张震饰)。但却鲜少有人提起陈楚生饰演的1923年时期那个纠结于选文还是选理的吴岭澜。但私以为,这个人物的所思所想,是影片的核心。
校长梅贻琦在吴岭澜苦恼之际对他说:“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就是真实”而要做到真实,前提就是要了解自己,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知。你必须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了解自己能做什么,擅长什么,明白自己为何而做。
当时的吴岭澜行动却是盲目的,他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想做什么,以至于浪费天赋去追逐世人评价甚高的理科之上。他学习理科不是因为自己喜欢,只是因为社会对其好评率高;他得高分之后也并不知道自己为何而学。他文科成绩很好,却并不自知这对自己有何意义,不明白扬己之长,他只是为学而学,盲目追求成绩。
这种状态和许多现在的学生一样,学理科是为了好就业,学金融是因为好挣钱,考公务员是为了社会地位,进银行是为了衣食无忧。他们所有的行动都是为了这众所周知的理由,却没有一个人是建立在自我认同、自我认识的基础上明确说出“我选择理科是因为我喜欢”、“我学金融是因为我志趣在此,我觉得我能在这一领域尽我所能,发挥专长”、“我擅长帷幄应酬,公务员非常适合我”这种目的清晰,规划明确的理由。
他们看起来忙碌充实,资格证一大把,却并不知道自己现在干的事是在为自己的未来做怎样的铺垫,有人甚至不知道这些事和未来规划是否相关。他们都沉浸在一种虚假的充实中,面对着真实的迷惘。
我曾见过有位985的学生说自己经历了保研失败等一系列事情就开始觉得自己人生无望,还说自己考研也失败的话就不知道人生意义何在了。他甚至还没开始过人生,就已经对人生无望了。有这种想法的人不止他一个,他们不懂自己的珍贵,没能发现自己优势之所在,只看到自己的失败之处,却忘记了从别的方面认识自己。似乎只有和别人一样门门优秀,成功考进清华、北大,考上研,应聘热门的工作才算是成功。如同最开始的吴岭澜那样,目不转睛地盯着物理分数,陷入不能读理科的遗憾中,却忽视了英语和语文全满分代表着他在文科有极高的天分。
所幸吴岭澜遇到了梅贻琦,看到了泰戈尔访清华,看到了站在泰戈尔身边的梁启超、梁思成、林微因、徐志摩等人的自信笃定。这让他终于看清了自己,接纳了那个真实的自己。
如果吴岭澜代表的是对自我的迷茫和探索,那么1938年抗日战争中违背母命参加空军为国捐躯的富家子沈光耀和2012年那个由受人影响不敢全身心帮助四胞胎到放弃世俗偏见,看清自己内心的善良,遵从内心所想的都市精英张果果则代表了承认自我。
而处在1960年代的陈鹏则是影片中唯一一个从一开始便清楚自己所想所愿,忠于内心的人。他知道自己爱王敏佳,所以在接到第九研究所的邀约后用一句“我这里有要照顾的人”来表明心意,婉转拒绝。在那个“一切行动听指挥,哪里需要哪里去”的年代,这种行为无异于是给自己招黑,很容易就被扣上“不爱国”的帽子,但他不管这些。在王敏佳被人诬陷被骂婊子差点被人打死后,还是陈鹏包容她,相信她,接受她,世俗的评价根本动摇不了他的决心,因为他心里知道,自己爱王敏佳,想照顾她。
最后的他们都找到了真实的自己,对自我有了清醒的认识。吴岭澜懂了自己应当扬长避短投身文科,沈光耀立志身从心愿为国效力而非谨遵母命平安度日;张果果决定顺从内心对善良同情的渴望帮助四胞胎。他们都打破了外在的枷锁,看到自己能做什么,想做什么,相信什么,放弃什么,拥有了真实的自己。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许多人还被困笼中,对自己一无所知,并因此违背心意,茫然度日。电影的最大魅力就是能让我们从虚构中看到现实,映出自我,并提供一种思路。如果有谁还处在人生黑暗中,那么希望这部电影能为你把黑夜烫出一个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