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上午,又一个朋友告诉我,她也开始养蛙了。她像一个老母亲般的念叨着自家的孩子,“坐那吃吃吃吃了3个小时了,还不出去!”。安抚之余,想到我家蛙,可真省心啊~
每天早上乖乖的出门,无论我是否给他准备了高级口粮和必备的出游装备,中午寄来一张写真,上面有时只有他,有时还有他最近新交的一个小伙伴蝴蝶(我怀疑我儿子恋爱了),晚上他就乖乖回家,坐在床上看书,或者在桌边写写字......
更重要的是,每次回来都带超多的特产!我的天
一个未出汉化版的日本游戏,12月6日上线1.0版本,12月21日更新1.1版本,出生至今仅不到2个月的小游戏在中国的app排行榜上稳坐第一。背后的原因竟然是.......(震惊体一秒附体)
一、操作简单
主线清晰明了。就三个步骤:
当做完这一切,你只需要安安静静的等你蛙出门、寄照片、带回来特产。除了主线外,还有一个支线任务:招待客人。目前为止,我只见过蜗牛来家做客,给他送一些我蛙带回来的特产,他开心呢,就会回赠给我一些奖券或者三叶草。
简单的操作步骤,逾越了语言的障碍。即使不懂日语也可以通过浏览3分钟攻略就可以搞懂整个游戏的玩法,学习门槛hin低,极易上手,所以这也是为何有一大批用户涌入的主要原因吧。
二、情感化
我一直认为游戏之所以好玩,是有情感的投入。比如主打团队协作的王者荣耀和荒野行动这类游戏,建立了用户与用户之间协同作战的“战友情感”;再比如之前很火的恋与制作人,一个玛丽苏的游戏让N多少女为4个代码码出来的男人氪金,也是利用了少女对于高颜值男性的虚拟的恋爱情感。
然鹅,要说旅行青蛙拨动了人们的情感,不如说我们自己感动了自己。再直接些,旅行青蛙的走红,可能就是因为有我们这样一群戏精的存在。
游戏本身并没有什么温暖和情感,但是玩的戏精多了,自然而然就脑补出了N多的情节。微博随手一搜,基本都是老母亲老父亲对孩子的絮叨:
@lucas_lin7:我的青蛙已经吃了好几个小时的饭了,他不会是个饭桶吧。
@排骨君正在努力增肥中:儿子都宅在家看了一下午书了,包里准备了食物帐篷和幸运草,为什么不出去交朋友嘛,麻麻不想小克猫儿当个死宅单身蛙 ;
@不是安静de婧:早上醒来发现我家蛙不知道晚上啥时候走了,现在还没回家,行李里没有了啊,会走丢不?还能带回来什么东西不?家院里窝着一直吃饱了不走的蜗牛,我家蛙又不在,吃饱了留下点东西,你该去找我蛙了啊
微博上的很多大触们也绘出了我蛙在外旅行的日子,填补了各位家长们对孩子在外做什么的空白。真是感动到不行 ......
这让人想到去年阴阳师火爆时,微博上也出现了很多衍生漫画,花样脑补了式神们之间的爱恨情仇。
产品本身没有感情,但需要用故事给用户营造一种情感氛围,一旦有了投入,用户便不会轻易离开。而讲述故事的人,就是我们,这群老母亲(戏)老父亲(精):
蛙在家,担心他没有社交;
蛙出去,担心他会不会迷路
当然除此之外,使用过程中的小细节也会让用户的好感值upup。比如蛙在家时,门口挂好的小帽子;蛙离家时,熄灭的烛台......都营造了一种温馨的气氛~
但是,玩了几天后,有些父母可能已经有些倦怠了,毕竟等待往往是枯燥的,这恐怕也是养成类的游戏火的快,去的也快原因之一。当对我蛙寄的写真失去了兴趣的时候,这个游戏还有哪些可以留恋的地方?
要不,试试让蛙与蛙之间可以串门,一起旅游,恋爱结婚生子?对这个游戏未来的发展走向有些好奇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