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是如何制造消费主义的诱惑?
资本的三大绝活:
1、制造看似必需的需求。
2、将消费品变成社会地位的象征。
3、加速你的消耗速度。
这篇文章旨在揭示资本是如何制造消费主义的诱惑。
一、制造看似必需的需求
你是否曾陷入所谓的“消费主义陷阱”?不妨停下来思考一下你购买的物品:
1、它们是否满足了你的基本需求?
2、你在购买时是否考虑了提升社会地位?
3、你的消费速度是否合理?
制造看似必需的需求是一门高超的艺术,如何欺骗人们购买他们不需要的东西,并且让他们毫不察觉呢?
从广告学的角度来看,其实很简单,只需四个字——玩弄人性。
玩弄人性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就像不法商人追逐官员一样,不可能一招致胜。因此,对于不同性别、收入、学历和认知水平的人,需要采用不同的策略。
首先,如何玩弄不同性别的人?
女性往往被形式价值所吸引,而男性则更注重逻辑和功能价值。
比如,钻石和珠宝是迷惑女性的典型产品,这些东西本身没有任何功能,但通过赋予它们“爱情的象征”“仪式感”的抽象属性,让无数女性朝思暮想。
而对于男性,就更简单了。男人抵挡不了任何强大的功能性产品,即使没有实际用途,他们也会沾沾自喜地认为自己比女性更聪明,因为自己购买的东西至少有功能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比如,那些售价数百万的手表,因为有能够抵抗地心引力的陀飞轮、复杂的问答功能、万年历和月相显示,甚至可以预测潮汐。但实际的价值又如何呢?
你拿出三件外观完全相同的夹克放在一个男人面前,然后给它们添加不同的功能:
第一件售价1000元,只能保暖; 第二件售价3000元,可以防水和防划伤; 第三件售价5000元,可以防暴雨、防划伤、防火,甚至能防弹,在北极的零下40摄氏度的暴风雪中穿行。
你猜男人会购买哪一件?
玩弄男人真是太简单了。
男人的高潮往往发生在他们为了一些毫无用处的功能支付高价后。这时,他们往往沾沾自喜,总觉得有一天会用到这些功能,到那时就会觉得自己的钱花得物超所值。
作为一个男人,我身边有太多这样的例子:
有人购买了路虎,为了它的全地形反馈模式而高兴,但实际上他的车只在铺装路面上行驶,最后报废;
有人为了一只陀飞轮花了13万买表,但连日历窗口都懒得调整,只是戴在手上十年;
有人花了数万元购买一只南极科考队才会使用的始祖鸟,但当风雪来临时,只待在温暖的车里或房间里;
有人花了几千元购买一套超级专业级的钓具,结果只是在周末去农家乐的鱼塘垂钓消遣。
对于年轻人,商家有各种概念来吸引他们。
而且,商家的策略非常巧妙,确保价格不至于让你破产,但也要让你咬紧牙关才能购买,否则这几年的网贷怎么这么兴旺呢?
这个策略是什么意思呢?
比如,如果有商家宣传他们的产品是“年轻人的第一架私人飞机”,那肯定是在胡扯,因为普通年轻人根本没有这种需求。
所以,那些价格在5000-10000元之间的商品才是主要针对这一群体的。比如:
第一块机械表,成为步入职场的象征; 得体的西装套装,成为参加工作的必需品; 轻奢包包,成为女白领的首选; 品牌护肤品,成为大学生的新宠。
他们创造各种虚假概念,让商品与某种“人生意义”直接挂钩,触动你的内心。让你觉得自己正在品味高品质生活,以一个不至于让你破产的价格,让你以为自己在跃升到更高的层次。
他们美其名曰培养你的品味,但却让你无法轻易支付你的品味选择,然后再借钱给你,让你为他们所培养的品味买单。
然而,他们没有意识到,生活方式和品位的形成前提始终是基于稳定而持续的供应。
同样地,他们为不同的人群制造需求,使用不同的宣传词:
对于低收入人群,使用“性价比”“物美价廉”; 对于中等收入人群,使用“品质”、“境界”、“层次”; 对于高收入人群,使用“稀有”、“珍贵”、“运势”; 对于低学历人群,使用“面子”“尊严”; 对于中等学历人群,使用“品质”“功能”; 对于高学历人群,使用“概念”“前瞻”; 对于低层认知人群,使用“潮流”“热度”; 对于中等层认知人群,使用“格调”“小众”; 对于高层认知人群,使用“高级认知感”。
虽然万千人,策略万千。
二、用购物品分割社会阶级构造
将社会阶级构造与购物品联系起来,这是收割大法的第二要义。
记住这句话:购物品所传达的阶级属性是相反的。
在日常生活中,总是高阶级的购物品引起关注,然后成为低阶级的追捧对象。
从来没有低阶级使用某种产品后,就变得接近高阶级。
形成阶级的本质是财富总量、权力大小、身份价值、对世界的贡献和影响力大小。
阶级不是一个物品,更不是一种生活习惯。所以一旦接受资本设置的“不同层级购物品关联不同社会层级”的观念,你已经上钩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服装类购物品,各国皇室的王妃或者第一夫人:
她们穿Hermes,LV,媒体会说,很时尚,会搭配,前沿;
她们穿Zara,优衣库,媒体会说,这才是真正的贵族,亲民质朴,灵魂的强大不再需要外物的点缀;
她们穿着一套天价高定服装几十年,时尚媒体会说,这就是世家,老钱,追求品质但不追求时髦,品味深植骨髓。
事实是什么?事实是她们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反正总是有人称赞。
在以阶级概念推销购物品的问题上,实际上男性比女性更容易上当。
因为男性对于经济地位和政治权力高的人的崇拜程度,是女性无法比拟的。甚至不需要很高层次的偶像,只需要一个小社交圈里的相对成功人士,对于周围的男性来说,都有无可比拟的购物引领作用。
因为男性更相信:成功者就是有品位的。
举几个例子,以前有一群朋友,他们都习惯戴手表,突然,最有钱的X君不再戴手表,开始戴手串了,一个月后,这群人陆续开始戴手串。
一个群体里的烟民,本来大家都抽普通香烟,但其中地位最高的人,某天突然开始抽细支烟,一个月后,大家也开始抽细支烟。
这种影响力非常有趣。
因为男性崇尚高智商和高能力,而掌握财富权力的人,无疑是能力的最直观外化。
男人们相信,在自己不懂的领域,大牛“往往是对的”。
在这种情况下,商品通常被划分成一个级别链:
低端快销商品。 经济实惠商品。 高端耐用品。 奢侈品。 超级奢华工艺品。
你真的以为这是给所有人看的吗?不是的!
这是给那些能自由购买经济实惠商品,偶尔购买高端耐用品的消费者看的。
那些购买能力更低的人,他们绝对不会追求这些东西,因为对他们来说,维持生计才更重要。
那些购买能力更高的人,他们根本不会在意这些东西,因为这些价格差对他们来说毫无意义。
试想一下,如果你现在总共有一万块钱,面前有4个选择:
一个摊贩的包包,售价1分钱。 一个普通品牌的包包,售价1角钱。 一个Chanel级别的名牌包包,售价1块钱。 一个Hermes铂金包级别的奢侈品包包,售价5块钱。
最高级和最低级之间的价差是多少倍?500倍,但你会在意吗?
你不会,在你看来这个价钱仍然微不足道,不会引起你的敏感。
你想要背哪个级别的包,你就会背哪个,只要你觉得它够好看,因为你不需要依靠它来得到认可。
董明珠接受采访时说她不穿大牌,只穿打折货、摊贩货,赢得一片赞扬。但我要提醒大家,不要掉进消费主义的陷阱,也不要被这些东西感动。因为你要明白:
1、我买得起,但我不想买; 2、我买得起,所以我买了; 3、我买不起,但我硬要买。
这是三种截然不同的人生状态。
富人内部也常常分为两派,一派喜欢炫耀自己的财富,让全世界羡慕;另一派喜欢炫耀自己的简朴。
比如,扎克伯格这种刻意打造形象的人;戴西铁城的港李;告诉你他一套旧西装穿了十年,行情好点才吃个汉堡的沃伦·巴菲特……哪一派更糟糕,我认为是第二派。
因为他们试图洗脑普通人,告诉我们,安于现状也可以,不必奋斗,因为你看:我这么有钱,我就这样过着。
然后让我们停止追求阶级跨
越,停止思维进步,从根本上无法摆脱资本充斥的消费陷阱的雷区。
当你看到有人在购物品上不谈论商品的本质价值,而是大谈品牌观念和阶级属性,教你中产阶级应该用什么,富人应该玩什么,你就应该明白,这是资本的说客在瞎吹牛。
三、尽快拼命消耗
这是消费主义恶劣圈套的第三步,加快复购率,也就是加快产品的消耗速度,同时也加快你的存款消耗速度。
他们巧妙地在心理层面消耗你,让你觉得自己需要升级,不断地消费。
举个例子来说,米其林餐厅,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原来是轮胎制造商米其林公司搞出来的,他们编写了一本美食指南,告诉大家哪里的餐馆非常好吃,值得特意去一趟。
于是,人们去了越多的餐厅,对美食的热爱就越大,旅程越远,轮胎就越快磨损,然后米其林就可以买更多新轮胎。
不同类型的商家都有各自的方式消耗你。
比如,基础轻工业品如衣服和包包,商家会在质量和材料上节制,让你的东西在一两年内就坏掉,然后引发你购买新东西的欲望。
再比如,电子设备和汽车等科技产品,它们本来使用周期很长,所以商家必须通过推出新技术来消耗你对旧设备的耐心,不断满足你所没有的功能需求,从心理上消耗你,让你觉得自己落伍了。
这些都是资本对你消费的心理消耗。
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告诉年轻人如何避免消费陷阱,而不是让他们完全拒绝消费。
我们只是提倡合理适度地消费。
我建议你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真正会用到的功能来购买,而不是为了概念、心理效应或者不实用的高级功能付账。
社会发展到现在,物质已经成为了一个强大的概念,有多少人把人生的目标和追求都局限于物质上了呢?因为物质足够具体,足够客观吗?
我们把生活目标都定义成了一样消费品: 我的目标是一辈子买辆劳斯莱斯。 我的目标是拥有一个爱马仕自由。 我的目标是住一套380平米的江景大平层。 我的目标是40岁时买块百达翡丽。
这些价值宣传让人们忽视了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对人生价值的正确理解,把自己的信念和意志托付给了无数以货币计价的工业品,并为此不知疲倦地付出一生,就像《陀飞轮》的歌词所说:
日夜拼搏,忘记了快乐的原因,付出了多少心跳,只为换取一堆发票?放弃了时间和分寸,却能换来金钱,连自己都说不清楚,得到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