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那个秋天,我作为第一批农村到城市跟岗的英语老师,来到了恩施市硒都民族实验小学的前身――恩施市第二实验小学工作。
一年过后,我成为了这个学校正式的一员。
尴尬的课
刚刚进入这个学校的时候,领导告诉我,学校有一个推门听课的政策。我的心里非常害怕,领导会在什么时候就不打招呼地进入了我的课堂呢?我不会成为他们听课的对象吧?事实上,你怕就什么就会真的来什么。
刚接一个新班不到一个月,有一天我进入教室,突然发现教室极为安静,我往教室后面一看,原来是熊校长坐在教室里的最后一排听我讲课。我心里翻江倒海,这一节课怎么上呢?还好,恰好是语文园地的内容,我让学生直接翻开课本相关的页数,漫无目的地教起来,我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把那堂课应付下来的,下课后,恍惚间,我瞥见校长走出教室时那张笑容消失得无影无踪的脸。
我想管它三七二十一,这一关应该过了吧。再不会有人来推门听课了吧。又过了一年,一次开学第二周的一天,教务处主任突然对我说,今天中心学校的领导要来视导,会听你的课。什么?没这么巧吧?不容我思考,也不容我解释,就在当天上午九点半,中心学校的文校长和我们学校的几个领导直接钻进了我的课堂。记得那一节课上的是六年级的《永恒的眼睛》。一节课下来,本该一节课完成的内容我只完成了一半。下课后,文校长没有点评我的课,他只是拿过我的教本仔细地看了又看《永恒的眼睛》这篇文章,我知道,他没有点评的意思了。
2013年秋天,我们学校搞了一个校本教研活动启动仪式,我们年级组接到教务处的任务,又要我准备一节课,这次我课前做了“精心”的准备,但是在学校讲课之前我得在年级组试讲,不知道谁把我试讲的消息告诉刚调进我们学校的田校长 ,当我走进教室的一刹那,发现她早已坐在教室的一角。那一次我上的是《秋天的雨》第一课时。课后,田校长对我说 :“你中午如果有时间的话到我办公室来一下吧。”我明白她要求我去的原因。上午第四节课一下,我顾不上吃饭两手空空地就来到了校长办公室,只见她正拿着我们年级的语文书,正在品读《秋天的雨》这一课。见我进来,说到:“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秋天的雨》这一课吧,如果我上的话,第一课时的目标应该定为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学会生字词。”就这样她时而讲时而写,时而思考时而画线。等她把整堂课的思路设计出来,我发现完全颠覆了我上午的“精心”设计。我还发现对于精读课文的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内容,我从来都没有分清楚过。在她的指导下,我自信满满地走进校本教研启动仪式公开课的课堂。
但是,上着上着,我本来设计的一个主问题,变成了数不清的碎问碎答,觉得自己是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后来,我静静地想了想,课堂上出现的这些问题别的老师是没有办法帮你解决的,只有从自身素质的彻底改变开始。
我的课堂教学到底朝着怎样的方向走?我的专业学习到底要怎样的进行?已经三十几岁的我,感觉自己的前十年的课堂教学就是一片荒草地。原来我就是那位只知道埋头拉车,不知道抬头看天的驴!
谢规划
一天,田校长在一次学校例会上,要求所有的老师写自己的《五年规划》。我在规划内容里面首先从课堂的角度反思了自己的不足:课堂没有自己的特色。教学语言贫乏。在五年规划的第二块里面,我为自己定下了改进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措施,其中有一条就是多读书。读什么样的书?读哪些书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可以医治我的那些课堂病症呢?
2013年,我带孩子到重庆旅游,在重庆最大的书店里,我给孩子买书的时候,突然看见了窦桂梅老师的《窦桂梅课堂捉虫记》和《窦桂梅课堂教学实录》。特别是前一本书《窦桂梅课堂捉虫记》对我特有感触。她说“一个老师如果在课堂上总是喜欢重复学生的语言,那就说明他的心中根本没有预订的教学目标。滑到哪里算哪里,课堂语言没有营养,就像菜汤上的浮油一样。”我不就是这样的老师吗?
要怎样才能精炼自己的课堂语言呢?我先后读完了《窦桂梅课堂教学实录》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田祥珍校长的《有趣更要有效 语文不妨这样教》,余映潮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等,每天关注王君老师的博客,特别是她在清华附小的那些文章,网上搜集小学名师的课堂教学录像课,从一本本专著,一篇篇文章,一节节录像课中,我发现了名师的课堂语言的共同特点:都是对学生回答问题之后进行的总结和提升。于是在自己平时的课堂中注意修炼自己的教学语言,特别避免简单机械的诸如“真好,真棒”之类的评价。
后来,因为我们学从老校区搬到新校区,因为班级的增多,我们学校主管教学的黄兆华校长也担任了一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从和他平时的交谈中得知,对于语文的学习,他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我想,他平时的课堂一定是一个不一样的课堂。带着这样的好奇心,一天我和一位同事钻进了他的课堂,在那堂课上,他上的是《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第一课时。在那堂课堂上,黄校长引导学生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连词的方法归纳了课文内容,一节课下来,本来在我们看来在第一课时最难的教学内容,在他的引导下孩子们很轻松地归纳出了课文的内容。课后,我对他:“说你的课就是和别的老师的课不一样。但是怎么不一样,我还是说不上来。”他告诉我“语文课一定要多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到底要教给学生哪些方法?如何系统的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带着这样的思考在2015年,我和学校的几个语文老师一起,在黄校长的带领下去成都参加了全国作文教学高峰论坛,在那个活动中,福建教育研究院的何捷老师的那节课对我触动很大。他在课堂中的所有活动都是在教给孩子们作文的方法,思维的技巧。后来我关注了他的公众号语文榕,买来了他的相关书籍。再后来读了蒋军晶的《作文教学九问》等,一边读一边改变自己的课堂语言,一边读一边学习大问题设计的方法。
2017年秋,学校在安排我在全校讲一节语文公开课。在众多的的内容中,我选择《夜宿山寺》这首古诗作为上课内容。这是我从教二十年来第一次上古诗公开课。
本着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这一指导思想,我从开课时的理解题意,到随诗识字,教给学生字理识字,总结形声字特点,引导学生读诗句,明白五言诗停顿的方法,带领学生体会古诗中楼房的“高”,学习感受夸张这一手法,用一组诗让学生体会夸张这一手法在李白古诗中的特点。
一堂课下来,我听到了这么多年以来对我课堂教学最好的评价:
田校长:你的课较以前的课有一个质的飞跃,课堂语言非常精炼。
黄校长:从你今天的课中,我感觉你还下了一番功夫呢!在以后的课堂中,你要让这些东西成为你的课堂常态,那么学生就会在不断的训练中,他们学习语文的习惯和能力就会形成。
我知道,田校长所说的“质的飞跃”是和多年前的《秋天的雨》进行的比较,她在这次的课堂上终于没到我那些毫无营养的、琐碎的课堂语言了。黄校长的“下了一番功夫”应该是指我教会学生的学习生字,朗读古诗的方法,以及引导背诵古诗的技巧吧。是的,有时候我们可能为了应付一节公开课,就会挖空心思地去解读教材,设计流程,甚至渲染一些技巧,其实这些东西应该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常态。
虽然只是一次小小的鼓励,但是我却像一个孩子得到老师的肯定一样,兴奋了许久。我知道,自己的课堂还有许多的不足,比如小组建设问题,比如关注全体是学生的问题,比如自己文学素养积淀问题,这将成为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学习的重点。
足迹踏过荆棘,硒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