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带孩子去逛商场,儿童区展示了好多玩具,一共就三个孩子在玩,却活脱脱的展示了一幅教育课堂的场景。
大姐姐七岁了,是姥姥带着来玩的,小姑娘对儿子很是友好,耐心的教我们怎么玩桌上足球,遇上我家这个调皮捣蛋的家伙,完全不懂也不按规则出牌,也不发脾气,只是很无奈的跟我说,阿姨,他怎么瞎玩啊?主动的帮助弟弟,弟弟耍无赖也还耐心忍受,拿到换回来的玩具礼貌的说谢谢。按照道理说,在她的年纪也算是行为举止,非常得体。值得一提的是她的姥姥,在玩的过程中,姥姥走出去一次给女孩挑选衣服,结果回来就被女孩拒绝,不要。在和姥姥聊天的过程中,她一直在感慨,还是妈妈自己带孩子好,孩子的情感和自信都不一样。这也是典型的中国式教育吧-隔代抚育。
说起隔代教育,想起在墨西哥认识的一个阿姨,她的女儿在墨西哥上班,她从女儿怀孕开始飞到墨西哥照顾,一直到孩子已经五岁准备要回国上小学。阿姨满头白发,眉宇间都是疲惫的神色。阿姨说,带孩子真的很累,我们这种上了年纪的就更累。到了孩子上学的年纪,我们也不懂什么文化,根本没有办法在学习上给予孩子更多的帮助。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隔代带大的孩子在自信上要弱于爸妈带大的孩子。我不记得这样的表述是不是有数据支撑,但是对于我来说,看着那个姥姥疲惫的神情和感慨,再回头看看她带出来这么教养和礼貌的孩子,可以相见她付出了多少的心力!
另外一个小哥哥2岁半,却是比较可怜的。我们刚到的时候,妈妈不在只有爸爸一个人在陪着他玩磁力片和乐高。不知道是不是小哥哥把玩具拿到嘴里吃着,爸爸手里拿着一个乐高条,严肃的斥责他怎么又不听话,又把玩具放到嘴里。正批评着,妈妈回来了。两个人坐在一起,组团开始斥责这个小男孩。小男孩低着头,也不说话,妈妈说你和爸爸保证吧,以后再也不要把玩具放到嘴里去了。后来儿子就去别处玩,我就没有听完他们的对话。
也许是自己孩子还比较小,所以对于我来说,把玩的和用的放到嘴里,简直是再也正常不过的日常行为。我了解的儿童口欲期是必须要得以充分的发挥的,不然对于日后的性格和行为都有很不好的影响。我的原则是,东西擦干净,你就自己去啃吧,甚至有的时候即使是不是非常干净的东西,我也是轻轻的拿开,很少去反应过激的抢或者指责。对于孩子来说,啃东西是安抚内心的一种方式,他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什么不妥,家长的过激反应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做了什么了不得的错事,而这样的反应和想法,只会让孩子越来越难以度过口欲期。公共场合虽然不比家里,不吃玩具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健康,更是为了其他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家长需要如何引导?什么样的语气说什么样的措辞?不是因为他们是小孩子,就可以随便指责。孩子也有自尊也有尊严,也值得我们珍惜和尊重!
游戏时间结束的时候,我说J宝我们要走了,你和阿姨和哥哥再见吧。小哥哥的妈妈也开始要求儿子和弟弟告别。可能小哥哥的性格本身就比较内向吧,他一直沉迷在自己的玩具,对妈妈的要求毫无反应。于是这个妈妈又开始说:你是个没礼貌的孩子,你是个没礼貌的孩子,你是个没礼貌的孩子。难道在教育的问题上,她也在遵从重要事情说三遍嘛?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我们作为家长,不是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和性格,张开臂膀,保护每个孩子的天性嘛?
爱你的孩子,就允许他在你要求他表演的时候拒绝;爱你的孩子,就接受他不去对陌生的叔叔阿姨问好告别;爱你的孩子,就理解他不喜多说话的性格。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都有权利去决定释放自己能力的方式。有的孩子是外向的,有的孩子是内向的,但是他们都是珍贵的。小哥哥最后默默的伸手挥了一下,我不知道这里面又藏着怎么样的不情不愿。
隔代抚育也可以成功,爸妈教育也可以失败。作为孩子教育路上的引导者,我们要时刻学习,与时俱进,识别在“教育”字典里的瑕疵,不要以爱之名去伤害。也不要以教育之名去剥夺。孩子的美好就在于他的“一张白纸”我们不能挥着画笔随意的书写,因为你的每一笔带给孩子的究竟是快乐还是伤心,一笔画下去就再难回头。
共勉!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