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歪姐有个群,叫“没心事”,可生而为人,怎么可能没心事呢?
这不,刚刚开年,群里的宝宝们就开始纷纷“焦虑”了。
同龄人比自己赚得多,焦虑;
丈母娘要来巡视,做家务的女婿焦虑;
娃心大的,为娘也焦虑。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焦虑或者叫压力中,无一例外。
你们以为学心理的人就不焦虑了吗?
NoNo,就像歪姐,一样要面对排山倒海的压力,一样会有万箭穿心的焦虑。
歪姐曾经认识一个才高貌美的心理系女教授,走路带风光环闪耀的那种,她讲的课也非常生动有趣,还超实用。
当时我就猜,她的智商和情商都这么高,生活一定很美满。
但是后来我才知道,她离了婚,孩子判给了前夫,因为不在国内,她想孩子的时候,也只能视频看看。
她与第二任老公又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两人在职业上也很般配。我想,他们的生活质量一定很高很高。
可是过了几年之后,她又离婚了。原因不详,而她也去了外地的高校执教。
举这个例子,不是鄙视离婚,凑合着过日子比离婚更可耻,而是想说明一件事:变故面前人人平等;焦虑面前人人平等;压力面前人人平等。
即便看上去多么完美的人,也有遭受到一万点暴击的可能;即便看上去已经修炼得快要成仙的人,也有急火攻心发飙炸毛的瞬间。
02
随之而来的就是下一个命题:我要不要因为焦虑/压力而改变对生活的态度?
比如,因为焦虑,就不做这件事;因为压力大,就躲避那个人。
我们一直有个可怕的错觉,就是认为波动性、破坏性的事情一定是坏事,于是想尽办法去消除它,消除不了就绕路走。
所以我们大多数人,是脆弱的;或者说在人生的大多数遭遇压力的时刻,是脆弱的。
而近十年全球最牛思想家塔勒布先提出了“黑天鹅”理论,即“非常不可能发生和无法预测的事件,存在于世界上每一种事物之中”,然后又提出了“反脆弱”的理论:
有些事情能从冲击中受益,当暴露在波动性、随机性、混乱和压力、风险和不确定性下时,它们反而能茁壮成长和更加强大。
这种反脆弱,比默默坚守更上一层楼。
也就是我们说的“越挫越勇”。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勇士,但我们知道了这种人生的可能性之后,至少原本脆弱的人,应该往默默坚守区间跳一跳;原本默默坚守的人,应该往反脆弱区间跳一跳。
走出舒适区,才知道自己能走多远对吧。
03
还有的人说,长期受压,过猝死或者早亡,得不偿失,还不如安逸一点好。
此前歪姐也是一直这样认为的,而且对于我来说,始终认为生命和健康第一。直到我看了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美女教授凯利的这段视频。
过去的一年里,感受到较大压力的人,死亡率的确上升了43%,但这仅限于“认为压力对健康有害”的人。
反之,承受极大压力的人,若不将压力视为有害,死亡的风险就不会升高。
原来,我们一直以为压力太大会导致心血管疾病,而事实上,是一个人对“压力是不是有害健康”的看法,决定了他的生理状态。
比如说,面对突如其来的压力,所有人都会心跳加速、冒冷汗,但如果你心里认为,这不是负面事件和负面情绪,而是代表你的身体在开始做准备,呼吸急促是为了给大脑更多地供氧,那么心脏血管的收缩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人不是被压力害死的,而是被认为“压力有害健康”的想法害死的。
这真是一个奇妙的存在。
当然,也许3万美国成年人、历时8年这样的样本量也许还不够大,时间也不够长,但数据也已经足以让我们去进行积极的尝试和改变。
同样的半杯水,悲观的人说,只剩半杯了;乐观的人说,太好了还有半杯!
同样的压力,有的人说这是要逼死我的节奏;有的人说这给了我新的机会和可能。
2018,我有个奇葩的愿望,就是大家都变成小强,打不死的那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