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写的一篇关于商场导购的文章,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反馈,有的朋友说也遇到过这样的导购,也有朋友说那个导购小姐说的也没错,她只是表达她的看法而已,也有朋友说,可能是态度问题,如果她特别温柔体贴的说:“马甲好冷”,你就不会觉得购物体验差了。
我想了一下,她觉得马甲冷是没错。那么如果她特别温柔体贴地告诉我:“马甲好冷”,我会不会觉得购物体验好呢?我又认真地体会了一下,答案依然是不会!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你矫情呗!”
我想肯定有许多朋友会这么觉得,人家好心好意提醒而已,你还觉得不舒服,真难伺候!
确实,她觉得马甲冷是不是错的呢?不是!因为她可能确实有这种体会,这是她的想法,这是OK的。但是,她把这种想法加给我,想让我跟她有一样的想法,从而不考虑买马甲,就不合适了,即使她用非常好的态度来表达这一点,我也不会买单,只能说在气氛上可以维持表面和谐而己。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想买马甲不是出于保暖,而是休闲和舒适,这是我们对于马甲的需求不同。其次,我没有太多的时间在户外,这使得我们对于外界温度的感知、以及我们本身体质的不同,对于冷热的感觉都不太一样,因此她想从“马甲穿起来会冷”这一点上来让我改变购买的想法是不管用的。
也就是说根本上,是对方并没有了解我真正的需求和想法是什么,所以即使态度再好,这样的对话方式也让我没有好的购物体验,自然也就起不了促销的作用。
其实这种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无处不在。比如一个人不喜欢吃蘑菇,但总有人会跟他说:蘑菇的营养价值特别好!除了水里游的天上飞的,地上长的就属它最营养!我们也得承认这话说得没错,可问题是这个人就是不喜欢啊,这跟蘑菇有没有营养是两码事呀!把“蘑菇很有营养”这件事说得再有态度再有道理,恐怕也没什么用啊!
是不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这我想起来在我的家长课上有个家长求助的一个问题:她的孩子在小学的时候有一次一道作业不懂,跑去问老师,结果老师劈头盖脸地骂了他一句,谁让你上课不好好听课!孩子很委屈,从那以后就怕老师,不愿意再求助老师。
这位妈妈觉得那不过是一次偶然事件而已,或许那天老师心情不好,就算那个老师真的简单粗暴,但也不是所有老师都这样啊,她不断地鼓励孩子再试试,可孩子遇到问题宁愿查百度也不愿意再找老师。
妈妈看这样不行,就跟孩子说了一个特别感动的故事,她说自己的初中班主任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老师,这个老师不光教学水平高,重要的是关爱每一个孩子,不管你是好生差生,他都一视同仁。不光关心学生们的功课,也关心他们在生活上的困难,所以老师教一辈子的书,桃李满天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感谢他,以至于到今天老师早已退休,但每年都有学生回来看望他!这位妈妈甚至在假期特地带孩子回老家去看望这位老师,想让孩子感受到好老师是什么样子的,想让孩子明白,不是所有的老师都是粗暴的,他不过是那天运气不好而已。
回来以后她问孩子,你觉得妈妈的老师是不是特别慈祥、特别温和,孩子说:是的!然后她又说:那你下次有问题敢去问老师了吗?孩子说:不敢!
她几近绝望,说为什么我怎么做都没有办法改变孩子的想法呢?
请注意,在这个过程中,这位妈妈的态度始终是非常好的,没有打没有骂,而是一直保持很好的耐心跟孩子沟通,来试图帮助孩子敢于去找老师。但是为什么态度这么好,结果还是不理想呢?
原因就是,每个人的想法都是不一样的。这位妈妈觉得不是每个老师都是简单粗暴的,这个想法没有错。但是她不能强迫孩子认同她的想法去找老师,因为有可能孩子觉得,我去问作业老师也许不会骂我,但是我自己查百度问同学也可以搞定,为什么我一定要冒着可能被骂的危险去问老师呢?
所以,我们有什么样的想法都是可以的,但是如果硬想让别人跟我们想法一样(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把想法强加给别人),那就很容易碰壁了!
那这位妈妈可以怎么做呢?首先,一定是先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理解并接纳他现有的感受,而不要用自己的想法去改变他。其次,她希望孩子去找老师问问题,是担心孩子查百度或者问同学并没有真正的掌握知识点,那就跟孩子诚实表达她的担心,问问孩子他的看法,他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如果孩子可以给出比如上课认真听讲、或是加强预习复习等等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要能够让妈妈对于他的学习放心,就不需要强迫孩子去找老师。甚至有可能在相互沟通的过程中,孩子自己说可以去找老师,也是完全有可能的,但这样的想法是由孩子自己产生的(从而去找老师的可能极大),而不是我们强力改变的。
也就是说,并不是有了好的态度,就可以让沟通变得顺畅。当然态度很重要,但它只是沟通的一个氛围基础,并不能决定最终的成败。最终的成败是要由我们是否能够真的理解对方的感受和需求,从而用恰当的方式来满足他而决定的。
回到文章一开始说的导购那里,您现在理解为什么我认为“态度好体验也不一定好”的原因了吧,因为我不喜欢她用自己的想法来试图改变我的想法,从沟通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这依然属于一种不尊重他人的表现,在我看来这基本上算是对人“耍流氓”了。当然,实际生活中,我们偶尔也会对别人耍耍这种“流氓”,但是我想通过这样的觉察,既拒绝别人对我耍流氓,也希望减少对别人耍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