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四人组”和诱因ABC’s如何操控我们?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他的身边有父母、孩子、配偶、同事、上司、邻居朋友等等。而很多时候我们的喜怒哀乐都是身边的人带来的,也就是说我们的情绪被他人左右了。
也许是一个过分挑剔的上司,也许是一个不听话的小孩,也许是一个满腹牢骚的朋友,这些人和事物都令我们倍感压力,也容易让我们产生过激反应。
那事实上我们是怎么被他人他物牵着鼻子走了呢?
3个问题:
1.被外界牵着鼻子走的现象有哪些?
2.致命“四人组”都指什么?
3.什么是诱因ABC’s?
埃利斯在书中说到,人其实只有三件事可以做,而且时时刻刻都在做,就是思考、感觉和行为。
比如,此时你在空调房里,外边的炎热与你无关,你感觉十分凉快。你拿起手机看着这段文字,想着我有没有看过这本书。
如果我们不想被别人操纵,就需要学会管理和控制我们心理、情绪和行为,对那些操纵我们的人和事做出的反应。
但是,负面情绪真的都是由这些人和事产生的吗?
埃利斯说,世界上主要有四种“略带神经病”的感觉,在任何时间有了其中一种,就会无法游刃有余地应对局面,多半会被某人某事牵着走。
这四种感觉,就是接下来我要给你解释的致命“四人组”。
第一,过分烦躁,或者紧张、沮丧、害怕等。比如,因为一个工作面试极度紧张,或者因为要面对一个凶巴巴的上司说话紧张。
第二,过分生气,或者戒备、愤愤不平等。比如恋人批评你的厨艺、工作,或者孩子跟你对着干的时候。
第三,过分抑郁,或者无精打采,例如失去所爱的人,失去工作。
第四,过分内疚,悔恨、自责等。比如,妈妈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照顾孩子,于是她出于内疚,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包括一些无理任性的要求。
那么,这四种所谓“过分”的情绪,我们该如何衡量呢?
埃利斯说,这个概念太主观了,虽然“过分”这个词没有办法量化,但事后你几乎总能知道自己何时产生了过激反应,只是当时并没有注意。
又或者你心里能察觉这种情绪,可你就是不愿意承认,比如你发火的时候有人轻拍你的肩膀,温和地问:“你是不是反应过激了?”你抢白道:“是啊!关你什么事?”这时,你往往已经知道自己反应过激了。承认这一点很难,但你自己已经能察觉到。
这四种“过分”的情绪让我们深受他人的影响,我们有什么办法能摆脱吗?
我们先要了解它们是如何产生的。作者埃利斯在书中用诱因ABC’s理论为我们做了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看A’s,埃利斯称为操控者,代表日常遇见的具体的人或事,也就是诱发性事件。
这些人或事能刺激到我们,会让我们觉得烦心,却又无可奈何。它们轮流来消耗我们,每一个能量都不大,但加起来肯定是致命的。
例如:吵闹不听话的孩子、跟情人吵架、老板给你脸色看、早高峰糟心的堵车、你的消极怠工、公司里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晚上回家车位被占等等。
接下来,让我们先了解C’s。在ABC模式中,它代表两件事:在A处发生时或发生后,你的感觉和你的行为。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一般都会认为A导致C处的感觉和行为。
但作者说,这不是真相! 那真相是什么?到底什么导致了开车的我很生气呢?
答案是B’s。B’s是你对诱发性事件的信条,也就是在事件和反应之间的思考。
怎么理解呢?
当我们在A处遭遇困境或遇到跟我们过不去的人时,最终在C处情绪爆发或做出过激行为之前,我们在B处会做什么? 我们在B处选择、感知、决定、分析、判断、评价、想象等,概括起来就是在思考!
学习了这个诱因ABC’s理论后,是不是感觉恍然大悟,原来我们对具体的人或事的思考方式决定了我们做出的情感和行为反应,决定了我们是否会被他人牵着鼻子走。
我们平时常说的,说话不经过大脑,也是这个意思。缺乏思考就会很容易脱口而出一些对局面恶化的话。
在你说话或者行动前,不妨先停下来3秒,此时你会发现刚刚冲动的大脑冷静了许多。
所以,要想不受制于人和事,在A处发生的事是否真实不重要,你在B处的所思所想才会很大程度上决定你在C处的感觉和行为。
可以想想平时会被哪些情绪牵着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