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暑假在家带娃,原以为我会因为轻松一点而让夫妻关系更融洽,但事实却是,我们的争吵变多了:你中午给孩子做辅食怎么不加点蔬菜,天天吃面条能有营养吗?今天出门怎么给孩子穿这件衣服,有外出的衣服不是跟你说好了吗?冷静下来,才发现自己又犯了对于角色过度化预期的毛病啦!
什么是角色化预期?
梁宁老师在课中讲到,你初步去接触一个人或者一群人时,开始看到的其实只是他们的角色,在生活中你会认识一个张处长李局长,但其实你根本就不认识他们,你认识的只是他的壳,他的角色而已。但是你可能没有意识到,你以为你认识了他们,从而基于对这种角色的认识而做出相应的预期,这就是角色化的预期。比如我们通常会对老公有过度的角色化预期,老公就应该要体谅我们啊,就应该浪漫啊,就应该事事考虑我的感受才是爱我的体现啊,等等。
但其实,人们只有在强压力下才会扮演角色,除非你能给对方的压力特别合适,否则就不要对他做角色化预期。
做产品也好,经营长期关系也好,我们需要抛开对个体角色的刻板印象,把对方当做一个完整的、鲜活的人,“去角色化”的去认识他们,去做用户研究。
附知识导图
理解了角色化预期,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有什么指导价值呢?
第一,重新理解“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从而更好的经营婚姻。
假设申诉方为女方,抱怨结婚后老公变了,复盘一下两个人从相识到相爱到结婚后一地鸡毛的过程:
相识追求阶段,男方为了讨得女方注意,会做出很多感动女方的举动,比如送早餐送花送药等等,行动的一切都是为了说明“在你需要照顾的时候,我都在”,这是在求而未得阶段男方所承受的压力,这种压力会让男方自动做出如上基于追求者这个角色应该做的所有举动,而女方多半会误以为,男方就是这么贴心的人。这个阶段女方认识的是追求者这个角色,而不是男方这个人,男方能达到女方对于追求者这个角色化的预期。
相爱在一起阶段,因为多巴胺的原因,双方都会做出基于男朋友女朋友这种角色定位的事情,比如女方温柔善解人意,男方会照顾人会做饭,双方都以为对方就是自己的理想型男/女友,从而考虑下一步结婚。这个阶段,女方认识的是男朋友这个角色,还不是男方这个人,男方大部分时候也能达到女方对于男朋友这个角色化的预期。
步入婚姻阶段,男方的终极目标达成,压力逐渐减少至完全没有,于是再也不需要顶着角色的壳生活,开始逐渐露出一个人本来的样子,他也会有情绪不好的时候,累的时候,不想说话的时候,如果女方还是以好老公应该是什么样子来要求对方,甚至会集合所有别人家好老公的样子来要求,矛盾就自然来了。好老公,是基于这个角色更高的定位,几乎很难有人能做到,因为这时他的压力不适度,而且老公这个阶段是要持续大半个人生的,我们不可能一直在压力下生活那么长时间。这个阶段,女方以老公这个角色来定义男方,因为生活的交叉太大,男方已经不能再时时扮演这个角色,于是女方的角色化预期破灭。
最近看《亲密关系》,作者很颠覆认知的一个观点是:婚姻是一个人的事情,不是两个人的事情。我们通常会讲,婚姻需要两个人共同努力才能经营好,但如果是这个观点,哪怕其中一个人付出100%的努力最多也只能达到50%的效果,这是很让人绝望的。所以,婚姻是只关乎你一个人的事情,你自己处理好了情绪和对角色化的预期,你的婚姻就是幸福感很强的。
理解了婚姻中的角色化预期,不仅放过对方,也放过自己。
第二,如何训练我们的员工进入相应的角色。
集体其实就是一堆角色,我们在集体中生存,就需要充分践行角色,文中给了我们形成集体人格的五步法:第一步确立目标,第二步建立恐惧边界,第三步放入清晰的标的,第四步给予红利,形成路径依赖,第五步,重复重复,不断的重复。
我们在训练员工的时候,经常会犯一个毛病,不断变化标的,以为这是形势所需,以为这是与时俱进,更有甚至者以为做领导就是不能让下属琢磨透你。在形成确定的集体人格之前,标的是一定不能变的,你一变,下面就乱了。所以,前期制定标的很重要,一旦定下来了就要坚决执行。
第三,不对客户进行角色化定位,从而真正实现“把客户当朋友”的理念。
我们的客户群体是孕期哺乳期女性,我们也经常会犯一个毛病,作为孕期的女性就应该会对我们的某个产品感兴趣啊,她们为什么不care呢?这其实就是对用户进行了刻板的角色化定位。
我们的理念是把每一个客户当朋友,但往往做的是把每一类客户当朋友,这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拿一个简单的标准就去分类我们的客户,甚至把每类客户放进同一个标签,比如大客户。而应该反过来,通过跟每一个客户的接触沟通,给每个客户贴上很多种的标签,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她们的需求。
准确的需求,是我们能在客户那里拿到的最有价值的东西!
总结一下,角色化预期是我们基于某一种角色对对方行为产生的一种期望,它的实现有其前提条件:必须给予适度的压力。在集体生活中,为了便于管理,适用于进行角色化预期,但是生活中尤其是经营长期关系,应该去角色化的去了解一个完整的个体,另外,设计产品做用户调研时,也要抛开角色进行更深度的用户画像定位,否则就容易掉入“应该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