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写了很多的端午诗词
到苏轼的端午诗词里
去看看他是怎么过端午的吧~
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五月四日
苏轼作《浣溪沙-端午》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这首词记录了北宋惠州的端午民俗,香草沐浴,彩线臂缠,以期祛病除灾。词中描写了端午沐浴的场景,彩线缠臂,可以不病湿;小符配身,可以辟五兵。不过缠彩线的民俗有些地方现在还保留,有些地方已经离我们远去……
嘉祐四年(1059)冬
苏轼随父入京,途经忠州南宾县
见屈原塔,遂成《屈原塔》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这首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前八句写楚地的人追思屈原。投饭、竞渡、招魂,都融入了追思屈原的成分,这也是后来端午节的习俗。相比楚地民俗来,更触动苏轼的是屈原那深入人心的精神品格,这首诗也不是单纯写端午节的,主要是纪念屈原。
元丰四年(1081)五月初五
苏轼应黄州徐君猷宴游
作《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银塘朱槛曲尘波。圆绿卷新荷。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天气尚清和。 好将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宴游过。
这首词十分明快清丽,既有对当时端午风俗的描写,又有春天喧嚣后沉淀下来的宁静,东坡享受其中,与太守共分享。“兰条荐浴”,菖花酿酒,沈醉酬佳节,文人雅士之趣尽显!
这些诗词折射了苏东坡
不同人生阶段的生活,
在端午节,苏东坡的心情,
你感受到了吗?
眉山的端午,浓在传统当中!
眉山的端午,
那可是很有故事的:
相传苏东坡在青神中岩寺读书时,
与王弗相恋联姻也是这一天。
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此事,
每逢这天都要组织龙舟赛、江中抢鸭
等民俗活动。
青神瑞峰龙舟赛,
无疑是”在浪花中升腾的民俗文化“!
瑞峰镇被誉为“龙舟文化艺术之乡”,
而瑞峰龙舟文化节
也被评为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