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总是有特有的鄙视链,比如音乐界就有国外金属摇滚>国内地下厂牌>欧美流行音乐>日韩港台流行音乐>大陆网络歌曲,自然,用个社交软件也有。用微信的看不起用QQ的,觉得用QQ的人幼稚愚蠢;用QQ的看不起用微信的,觉得用微信的人傻逼老气;用贴吧的,用微博的,刷ins刷推刷脸书的,凡是能称为“群体”的,都能被某一“群体”看不起,也会有看不起某“群体”的社会性现象。
其实很多人都在疑惑,究竟微信和QQ有什么差别,既然没什么差别,我为什么要选择微信。我在微信的朋友圈问了关于选择QQ还是微信的问题原因,得到的回复基本都是常联系的朋友们在微信,而QQ上的“好友”太多太杂,功能复杂而且冗余。同样,选择QQ的朋友们也是因为主要交流的好友们都在QQ,所以不选择微信。作为社交软件,微信和QQ都算尽到了自己的本分,大多数人选择社交平台考虑到的第一个因素都是“人”。
但是微信和QQ最大区别在于,微信的目标十分明确,就是移动端,而QQ只是“我能做移动端的业务所以我就做了加上去”。
时光倒流回去,想想在智能机还未出现,到刚出现的那个时代,全世界都在用QQ,甚至连“我为什么要用MSN而不用QQ”这种讨论和思考都几乎不会出现的那个时候,所有人都潜意识地认为,QQ无法取代。不过在当时,移动端慢慢成为人们生活一部分的时候,桌面端的QQ与移动端的QQ并不是同一批人做的,甚至连方向与目标都不是同一个。国内各大山寨机出厂软件几乎都有QQ,潮流的同学同事用上诺基亚、索爱、摩托罗拉的第一件事都是“挂QQ”。在机会最大的那个时期,QQ自己做砸了,放走了这个机会,之后就是微信的出现。
2011年,微信推出。那个时候,iPhone4刚发布几个月,智能机开始瓜分非智能机的江山,对于大多数普通用户来说,智能机=我能后台挂QQ收消息。微信出来的时候,聊天软件都有什么呢?米聊,这个界面和交互做的一塌糊涂的玩意,甚至无法识别通讯录;飞信,这个封闭的社交平台,最大的特色导致了这个玩意没有任何前途;然后就是QQ了。当时还是QQ空间人气爆炸的时候,抢车位、好友买卖、QQ农场的人气如日中天,然后微信出现了。
微信带来了“附近的人”,带来了“漂流瓶”,带来了语音通话,也带来了当时火爆一时的“打飞机”游戏。那个十分简单的游戏出来,QQ的产品经理一脸懵逼。还记得当时纷纷比较每个人打飞机拿了多少分的时候吗?和现在的“微信步数”有没有相似的地方?任何一款社交软件,基本都得打着情色擦边球来火起来,躁动的荷尔蒙是天然的毒药,毕竟食欲与性欲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无法抗拒的两个原始欲望。
之后微信靠什么走到今天这一步的?朋友圈的熟人社交,移动支付,及公众号。想想微博的浏览和评论,完全公开;再看看QQ空间内容的浏览和评论,半公开,但是能看到非自己好友在自己好友发布内容下的评论;而微信朋友圈呢,你只能看到自己好友所发布的内容。移动支付是微信的大招,可能你会说QQ也有支付,但是,看看现在大多数店铺,支持支付宝、微信支付,但不支持QQ支付。再想想之前的QQ支付,是所谓的财付通,有多少人用这个玩意?在微信支付开拓腾讯在支付方面市场之前,财付通拿什么和支付宝抗衡呢?市场是一块大蛋糕,支付你阿里做了,我腾讯也想吃;社交你腾讯做了,我阿里也想吃,现状就是如此。再看看公众号,张小龙手一挥就将所有公众号都并入一栏去了,看看现在微博上的“公众号”私信,还有QQ上的“QQ星座”“QQ追星”“QQ部落”等消息,不得不承认微信的目标真的挺明确。
很多人嘲笑电脑上的微信客户端,我也觉得难用,因为人家的目标就是移动端,就是碎片化的支付(零钱)和熟人社交。
再说到语音信息,著名相声演说家罗先生在某手机发布会上称,发语音信息是情商低的表现。当然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种哈姆雷特,我的看法则是不附加任何条件地说某种行为是低情商的表现,并不准确。许多朋友真的很烦语音信息,当然,不太熟的人发语音消息,我也烦,工作上有事情要确认,相互交流的时候语音信息,也很烦,当然没错。可是,这就是个功能,QQ之前也没语音信息,之后不也做了么?很多人不用这个信息,不代表没有人用,不代表没人喜欢。年迈的父母不可能一个字一个字的打字和你交流,不要忘了,语音是能直接表达一个人的感情的,现在社会的生活节奏,已经不是随时就能打电话交流的时代了,语音信息就是语音信箱留言的一种体现形式。我还记得在多少个晚上,我点着喜欢的女孩子的语音反复地听,我也不知道有多少个男孩子,用这个功能给自己喜欢的女孩子唱歌听。一个功能,你不用,不代表没人用;你不喜欢,不代表没人喜欢。
QQ什么都有,但是微信化繁为简。
QQ也有公众号,但是你听过吗?QQ的聊天对话删除,聊天记录保留,但微信则会丢失记录。……还有许多的差别就不赘述了,这些设计上的不同,并没有好和坏之分。微信和QQ我都在用,哪个方便用哪个,并没有什么冲突。
最后,两句话作为结尾吧。
不指手画脚别人的人生,是最好的美德。
永远不要以自己的行为准则来要求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