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时,家门口就有了一个摆着各种酸奶瓶子的桌子,一名年轻的销售员日日坐在那里,对往来的每个人都说:“欢迎品尝一下我们的酸奶”。有一次我带着女儿路过,恰逢这人到我们面前热情推销,小朋友不知道是什么非要伸手去接,我便让女儿试喝了一口。从那以后女儿算是真真儿的记住那里可以喝酸奶了。有一次和姥姥出去散步,一个趁姥姥不注意,一溜烟儿便跑到了酸奶摊儿前,对销售员说:“阿姨,你好!我可以喝一杯酸奶吗?”售货员正忙于给其他客人倒酸奶,就说:“稍等啊小朋友”。待给前面的人倒好了以后,女儿立马慌着蹦跳到销售员跟前说:“阿姨,该我了,该我了吧”。销售员用一次性小杯给孩子倒了一杯酸奶,小朋友开心的抿嘴微笑着,并非常郑重且小心翼翼的态度端到嘴边,然后毫不犹豫的一口干掉。本以为这样便可以打发走了,谁曾想人家立马又蹦跳到售货员跟前:“阿姨,真好喝呀,给我再来一杯草莓味的好吗?”售货员哭笑不得,因为人家根本卖的就没有草莓味的酸奶。
还有一次正是手足口病高发期,晚上带她从公园散步回家,小女孩儿硬是拉着我往小区“儿童推拿”的地方走,因为那里可以坐摇摇车,当时我并不想让她往那里走,况且已经很晚了,于是心生一计:“我们走这条路吧,那里有良品铺子,妈妈给你买一个大棒棒糖”,以为小人儿会立马“上当”,乖乖跟我走,谁知人家非常认真的摆着手说:“妈妈,会牙疼呀,我可不能吃糖,不能吃糖!会牙疼!咱们快快去那边坐摇摇车吧。”当时我已经哭笑不得,这理由你还真是顺口就来呀。
很多时候我都想不明白,这两岁多的孩子耍赖起来怎么就能那么理直气壮呢?那理所当然的资格感真是令人艳羡。可以为吃一根棒棒糖而立马撒娇打滚儿,也可以为能多玩一分钟的玩具而立马在与你斗智斗勇中表现出智力非凡,真是可笑至极,但又可爱至极。
每每这个时候,我都会想起NLP课堂上的十二条前提假设中的最后一条:每一个人都拥有让自己人生成功快乐的权利和责任。包括这满满的资格感。很多时候可能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很多的知识与智慧(意识层面的),却也因为对自我的严格与攻击而丢失了那满满的资格感,总是会对自己有各种的评判与不满,总觉自己好像特别喜欢卡在某一点(旧行为的不断重复),能量仿佛受限于这一点,无法如孩童一般的流畅自然。总认为自己不够好,于是便想尽一切办法去寻求那个更好的自己,其实,那个很好的自己本身就在,只是需要我们去找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