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对你的期许让我明了什么
文|木槿
自己还是学生的时候,会偷懒,会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看小说,会偷偷上网,也会找很多的理由来给自己的偷懒做借口。
虽然也会去学习,但比较局限于书本的知识,其他的知之甚少,每天的阅读都是功利性的,会想着这段不错,记一下,以后写作文能用。
性格上会急躁,没有耐心,没有定力,不懂坚持,怕遇事,比较脆弱,易多愁善感。
有了孩子之后,会本能的对他生出诸多的希望,希望他健康快乐,同时也希望他聪明伶俐、积极向上、勤奋好学。
这个时候反观自己,学生时代虽已过,寒窗那么久,却仍没有学习的良好习惯,毕业已经六年,我没有静下心看过书,下班后除了看电视就是玩手机。
一直以来我认为这是生活的常态,并没有不妥。
随着小宝一点点长大,看着他憨笑的模样,想着自己的那些期许,会突然想问自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你有什么优点,小宝又能从你身上看到什么?学到什么?
然后哑然。
昨天从简友那看到一篇文章,触动很大,跟范雨素相比我有太好的资源,起点也更高,但我却没有她的坚强、从容、乐观和向上,更没有她对孩子的那种言传身教的概念。
文章的开头她写道: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的极为拙劣。让我很是震撼。
家里5个兄妹,父亲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家里家外全靠母亲一人支撑。母亲是万恶旧社会的农村妇女,没上过一天学,但14岁那年就因为能说会道,善于解决矛盾,被选举为妇女主任,执政40年。
大哥哥好学习,但没有天赋,高考考不上,生活认识很迂腐,村里人认为他是文疯子,找不着媳妇,全靠母亲巧舌如簧,给他说了个好媳妇。
大姐姐生下来5个月,发高烧,得了脑膜炎,住了医院,不烧了,但智障了。可母亲从没有放弃,不放过每一个渺茫的机会,哪怕每一次都是希望变成失望。
小哥哥大专毕业,当了官,但是40岁那年迷上赌博,钱没了,官也撤了,深夜在桥上独徘徊,是母亲站出来一遍遍劝慰,并自责没让小哥哥复读,去大城市,她认为大城市官员素质高不会教坏小哥哥。
小姐姐小儿麻痹症,一直治到12岁,开了刀才慢慢好转。才子小男友去上海另觅前程,小姐姐伤心过度,找了个男文盲,草草打发了自己。
雨素是最小的那个,十二岁那年的暑假,她南下去看大世界,在海南岛浪荡了三个月,结果回家后只有母亲还用慈祥的眼神看她,大哥哥对她恨之入骨,认为她一个女娃子,这种行为会丢了他们的人,而当雨素离开酗酒、家暴的男人,带着两个女儿回家的时候,母亲没有异样,只是沉重的说:不怕。可大哥哥却跟躲瘟疫似的避开了。
雨素的两个女儿是黑户,上不了学,她就从旧货市场等地买了一千多斤书给他们看,大女儿跟着电视字幕学认字,在小女儿不需要姐姐照顾的时候,就从苦力干起,凭着勤奋努力,20岁就成了年薪9万的白领,还会在下班后把单位发的饮料拿给流浪的人。
雨素说自己是无能的人,又是如此穷苦,但活着总要干点啥?
于是她在北京的街头,拥抱每一个身体有残疾的流浪者,拥抱每一个精神有问题的病患者。她用拥抱传递母亲的爱,回报母亲的爱。
5个都是不省心的娃儿,但母亲的爱和坚韧一直伴着他们成长,雨素也一直努力生活,将爱传递给女儿们,也传递给更多的人。
这些文字没有哭天抢地的悲伤,却更有撼动人心的力量。自然、平和中让我感受到母亲传递的爱的温度。
回头看看还在呀呀学语的小宝,很庆幸我读到了这些文字,我想让小宝感受到更多的爱、学到更多的坚韧,那就应该先看看自己,我需要学习雨素的那种从泥土里破土钻出的韧劲,也需要学习她乐观积极的态度。
就像现在不断的去想一些事情,不断的去写字一样,我想让自己有所坚持、有所努力,更想让小宝看到妈妈的这个状态,或许我教不了他很多知识点,但更重要的是让他知道生活和学习可以也应该是生活的常态。
以前写文章那是应试作文,多年之后再开始写,有种手足无措的感觉,看着面前空空的文档,会突然没了想法、乱了逻辑,感觉有好多的故事和想法,但都堵在那,一时不知道怎么整理、输出。
好在,不断的跟自己说,你写了就是个好的开始,哪怕文笔不好、逻辑混乱都没有关系,这就是个梳理自己的过程,那些经历、些许故事、一些想法,都会是落在白纸上留存下来的美好曾经。
就像陈道明写给江一燕的序中写到的那样:写一本书来记录和思想这些年来的奔跑进取,如同在上一趟旅行之后,下一趟旅行之前,拾拣满满当当的行李箱。
从3月中旬开始用公众号发文,到目前虽就十几篇文章,读的人也不多,文笔和想法或许还稚嫩,但我还是愿意一直写,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收获颇多。我想可以给自己定个小目标,比如:一年。
一年后的小宝都两岁了,从现在的踉踉跄跄到小猴子般乱窜,从支支吾吾到口齿伶俐,妈妈会在这一年中跟你一起成长,争取装满行李箱,有更多的耐心、更多的从容、更多的坚韧,更好的整装待发,在这个陪伴的过程中,你是我最好的动力,也希望你能看到坚持、用心和进步。